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907058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58.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刨生理学自编(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刨生理学绪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人体解剖学: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及其原理和活动规律的学科。(二)近代解剖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解剖学: 大体解剖学:表观解剖、局部解剖和系统解剖 显微解剖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生理学:细胞生理学、系统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急性实验法:离体器官组织实验;活体解剖实验 慢性实验法: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手术,尽可能在接近通常情况下观察器官的功能活动。* 现代常用手段二.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二)生殖与生长发育三. 人体生理功能的稳态调节

2、1. 神经调节(主要方式) 神经系统实现的调节,通过冲动和递质进行。 调节功能基础为反射(结构为反射弧)。特点:快而精确,范围较局限。2. 体液调节 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各种激素通过体液循环运送至全身,对相应的器官(靶器官)选择 性地发挥作用。特点:广泛、弥散,作用较缓慢而持久。3. 自身调节 精确的局部调节,对维持稳态有重要意义。(如毛细血管和肾血流)* 机体维持稳态的反馈调节稳态: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温度、PH、渗透压、离子浓度等) 反馈:生理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加强或减弱)这一过程的发展速 度。1. 负反馈:较多(体温、血压、水盐、血糖等平衡调节)

3、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 态。温度上升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传出神经 汗腺分泌增强,皮肤血管舒 张,骨骼肌收缩减弱,肾上腺甲状腺活动降低等散热过程(温度下降)2. 正反馈:较少(排便、分娩、血凝等)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后完成生理 功能。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结构:脂质双层膜,镶嵌有蛋白质。(二)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的界限;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运输); 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受体)。1. 运输(1)单纯扩散:02、C02、甘油、尿素等脂溶性分子( 2) 被动转运:顺浓

4、度转运(依靠载体、通道等)( 3 ) 主动运输:逆浓度转运(依靠“泵”、耗能)( 4 )胞饮与胞吐,吞噬 大块物质,耗能2. 受体作用 膜受体与胞外的激素、药物、神经递质等进行特异的结合,引起胞内生物学效应的变化。第二节 基本组织 人体组织基本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较少包括被覆上皮(单层、复层)腺上皮和感觉上皮腺上皮细胞有分泌功能,分为有管腺(汗腺、唾液腺等各消化腺)和无管腺(甲状腺、 胰岛、肾上腺等)结缔组织细胞较少,分散,细胞间质较多 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血液、骨和软骨等 三. 肌肉组织 由肌细胞(纤维

5、)组成,内含肌原纤维,参与机体运动。1. 骨骼肌: 圆柱状;附于全身骨骼;肌原纤维上有横纹;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随 意肌)2. 心 肌: 短柱状;分布于心脏;节律性收缩;受自主神经支配(不随意肌) 闰 盘3. 平滑肌: 梭形;分布于内脏,收缩有节律性,受植物性神经支配(不随意肌)四. 神经组织 由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一)神经元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功能单位。1. 胞体:营养、代谢2. 胞突:轴突:一条;长而分枝少;传导神经冲动至轴突终末所支配神经元或细胞上(传离胞体)树突:一至多条;短而分枝多;接受其他神经元或细胞传来神经冲动,传至胞 体。(二)神经元的种

6、类*按功能分: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按形态分: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三)神经胶质细胞 主要为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另有雪旺氏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 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起支持、营养、修复和绝缘等作用。(四)神经纤维与神经第二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 对内:协调各器官系统间的活动,维持内环境稳定 对外:接受刺激信息,作出反应,以适应多变环境。 大脑皮层功能高度发达,具有思维意识等高级功能。感觉、运动以及高级神经功能二. 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施:延SL中脑、脳桥、间脑小脑和 大脑神经系统脊箭神经周囤神经系统神经节脑神经也对按解剖、脊神

7、经霁对躯体感觉神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 按功叫/躯体运动神经 适动神经/交感神经自主神经副交感神经神经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灰 质:中枢中,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白 质:中枢中,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神经束:中枢中,功能相同、起止点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聚集形成的束状结构,如皮质延髓 束,脊髓丘脑束。神经核:中枢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合形成的集团, 如面神经核,动眼神经核。 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中,形态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而成。第二节 神经活动的一般规律一. 生物电现象生物电 ; 电生理学方法(一)兴奋与兴奋性刺 激:能引起机体活细胞组织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因子。兴 奋:活组织

8、因刺激而产生冲动( 动作电位)的反应。 兴奋性:活的组织具有发生兴奋即产生冲动的能力。引起兴奋的主要条件1. 刺激强度 2. 刺激作用时间 3. 强度变化率 (二)静息电位1.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也称膜电位)。2. 静息电位的特点 膜外电位高于膜内,外正内负,也称极化状态。哺乳动物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约为-75-95mv。骨骼肌细胞-90 mV神经纤维-70mV-90mV红细胞-10mV3. 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 决定于安静时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情况以及膜上离子通道开闭状况。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衡 细胞膜外细胞膜内Na+ 145mmol/L

9、12mmol/LK+ 4 mmol/L 155mmol/L静息电位为K+外流而达到的平衡电位。(三)动作电位当处于静息状态的细胞膜受到有效的刺激时,膜上产生的并很快向外传播的电位变化 称为动作电位。1. 动作电位发生的过程及机制细胞膜受到剌激,Na通道少量开放,达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N日内流膜迫位减小去极化),両快速内流,使膜内冊现正电位随着N苏K泵的作用,般电位最至超射値,N&通逍失活,K通道斤恢复为静息电位以接受新的刺 通透性增高,K大量外流,膜内 激电位向负值转变复极化)Tme (ms阈电位:膜去极化到达爆发动作电位的临畀膜电位。oA1三)神经被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先给组织一个阈上

10、刺激(条件刺激)引起兴奋后,观察紧接着的第二个刺激(测试刺激)1. 细胞膜的不应期1)绝对不应期 无论多大刺激都不产生兴奋,兴奋性为 0。 持续时间 0.4-1ms2)相对不应期阈刺激大于条件刺激,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低于原有水平。持续时间3ms不应期的存在保证了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动作电位),同时保 证了动作电位的主体部分峰电位的完整性。兴奋性与 Na +通道的性状绝对不应期与Na +通道的性状:Na+通道全开或失活 相对不应期与 Na +通道的性状:部分复活(备用) 静息期与Na +通道的性状:备用(关闭)2. 局部电位(局部兴奋)和总和/豹作电11上升支J赳始那廿國电位

11、水平电T(MV,70图卜H 局部兴奋的靈验布置(人)和实验结果印示竞图单个的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神经纤维的兴奋,只引起局部兴奋(局部去极化)。但在短时间内 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时间)或同时给予多个阈下刺激(空间),则可能引起组织的兴奋, 成为总和。局部兴奋:细胞受阈下刺激时膜电位的轻微去极化。可以提高细胞兴奋性。 特性:1 随阈下刺激增大而增大2 电紧张性扩布3 总和现象(时间性、空间性)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阈下刺激引起钠通道少量开放反应等级性有总和效应衰减性传播阈(上)刺激引起钠通道大量开放“全或无”无非衰减性传播局部兴奋动作电位二. 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1. 神经纤

12、维的完整性4. 绝缘性传导2. 双向传导5. 相对不疲劳性3. 非递减性传导(全或无)(二)无髓神经纤维与有髓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第三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活动一. 突触的结构及传递 突触为一个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特化的相接触的部位, 是神经系统中信息传递与 整合的关键部位。(一)突触的分类(二)突触细微结构 O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含递质)根据接触部位不同,可分为轴-体型 、轴-树型 和 轴-轴型三种。 根据作用,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突触间隙突触后膜(递质受体)三) 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制神经冲动(动作 电位)到达突触 前膜电信号前膜伽卜通道开_放,Ca +内流突触小泡 移向前膜

13、突触后神经元递质与后膜受体1小泡厶Fj前膜产生冲动结合,引起后膜_融合,彼裂电信号(乙酰对Na通透性増加释放递质胆碱酯酶作用),发工去极化化学信号二突触后电位(一)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引起后膜的去极化,产生后膜局部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前膜(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后膜的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更难以兴奋。*交互抑制和前馈抑制(三)突触的整合三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一) 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肌纤维联 系的部位。结构与突触相似。接头前膜、

14、囊泡(仅含乙酰胆 碱,Ach)、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终板模)。(二) 信号在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化学事件:Ca+流动、Ach的释放与结合 电学事件: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四、骨骼肌的收缩1. 骨骼肌的功能解剖和超微结构 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含有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骨骼肌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1、 肌原纤维:粗肌丝和细肌丝2、肌膜:肌细胞膜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又称T小管可将 肌膜的兴奋迅速同步地传导至肌纤维内部.3、肌质网 结构:是肌纤维内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小管(longitudin

15、al tubule),又称 L 小管; 终池(terminal cisternae);三联体(triad )功能:浓缩、储存、释放 Ca2+肌丝的分子结构粗肌丝:由许多肌球蛋白(myosin)分子(直径10nm,长1.5um)按特定规律排列而成。头部 为横桥, ATP 酶活性。细肌丝肌动蛋白(actin)*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肌钙蛋白(troponin)2.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1)骨骼肌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2 )兴奋收缩偶联 生物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相伴随的事件。3. 骨骼肌的机械收缩(1) 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2) 单收缩与强直收缩肌肉单收缩呈现等级性,但单条肌纤维收缩符合“全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