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902202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考点梳理二十:文言散文专家解读考点考点阐释:文言散文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般占整个试卷总分的10-15%左右。据对92份试卷的统计,最低的7分,最高的20分,平均分值为1188分,7-10分以下的试卷占272%,10-20分的占728%。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哲理故事、凡物真情类短小篇目为主,也有从长篇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的。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

2、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文言散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

3、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如湖北武汉卷10题:年羹尧善于用兵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吉林卷15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范仲淹读书时的轶事)、人物性格特征与感情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

4、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如江苏常州卷邹忌讽齐王纳谏与成侯邹忌为齐相,湖北黄石卷出师表与诸葛亮言家事);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广西柳州卷三峡与与朱元思书);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如湖北潜江卷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与虎丘记);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如山东滨州卷鱼我所欲也与晏子谏景公,福建厦门卷用两段赏荷的材料)。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5拓

5、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 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时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典型例题透视例 观山水之美景【甲】游太和山日记徐霞客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

6、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坞中曹家店。【注解】逾:跳过,越过。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舂”:通“冲”,下坠。【乙】庐山草堂记白居易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

7、,低枝拂潭,如幢( ),如盖( ),如龙蛇( )其四旁耳目、杖屦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故云甲庐山者。 (选文有改动)【注解】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戛(ji):摩,摩娑。1“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2请用“/”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3分别解释【甲】【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

8、旦”的意思。4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5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6【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7翻译下边的句子。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2009年湖北宜昌市中考试题)答案:1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与游太和山日记最近似。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与庐山草堂记最近似。 2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自此”后断一处不扣分) 3溯:逆流而上。蹊:小路。及:到,达到。旦:早晨。 4“竖”“张”“走” 5“介峰寺间”或“

9、面峰腋寺”均可。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7介于香炉峰(或“山峰”)、遗爱寺(或“寺庙”)之间,那地方最美(或“最好”),又是庐山之最(或“第一”)。(境:地方;胜:美好的,优美的;绝:最,极;甲:第一。重点看以上四个关键词,大意正确即可)透视助读:这是两位历史名人讴歌山水的妙笔精品。甲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也被称为“千古奇书”,是徐霞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日记体裁撰写的一部写实著作。太和山即武当山,为道教名山,在湖北省境内。山中殿宇规模宏大,自然风景绝佳。本文记叙的土地岭是又一处美不胜收的桃源胜境。徐霞客对山岭间的景致给予了清晰的描绘,表达了对名山仙道的

10、美好情感。白居易的庐山草堂记,记叙了自己理想居所的美好环境,匡庐秀甲天下,草堂所在地“面峰腋寺”,秀甲庐山,自然是绝胜之境。感受山川形胜之美,是情操陶冶,也是审美享受。第1题考查文体意识,对古代散文文体“记”的把握。“记”常见的有两种:一种以记事为主,一种以写景为主。“记”通过记事或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题干中的提示“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最近似”很重要。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看,游太和山日记以叙事为主,穿插景物描写,这和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相似;庐山草堂记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这和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相似。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的前提是对全文的整体把握。前面的内容是粗略记叙行程中所到之

11、处。这一句中先读懂“连逾”是“接连跨越”的意思,从这里起镜头掠过一片山岭,接着出现具体的景物描写,显出了几幅画面。写了桃李,写了山花,最后用“幽艳异常”收束,所以将句子断为:“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断开的每一处,都有相对完整的意思,连接起来又是一个整体。第3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溯:逆流而上,是原本的字义;追溯,是后起义。蹊:小路;蹊跷。及:到达;赶上;比得上;推及、顾及。 旦:天亮;(某一)天。根据文中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溯溪行”,即“顺着小溪逆流而上”,所以“溯”为“逆流而上”;“蹊径狭”,即“小路狭窄”,“蹊”“径”都是“小路”的意思;“杖屦

12、可及者”,即“拄着拐杖穿着鞋子可到达的地方”,所以“及”为“到达”;“昏旦”,即“傍晚和早晨”,所以“旦”为“早晨”。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熟悉它们的义项;在结合具体的文言句子进行解释时,注意选出符合上下文的义项。第4题考查主谓词语的搭配。所给的“竖”“张”“走”三个词语都是动词,必须明白和它们搭配的“幢”“盖”“龙蛇”是什么意思,接连三个“如”的本体事物是“古松”与“老杉”的枝柯。“幢”是古代作仪仗用的一种旗帜,名词,这里不是与建筑物有关的量词,“竖”可与其搭配;“盖”,古代称伞为“盖”,有遮蔽作用,所以与“张”搭配;“龙蛇”是蜿蜒行走的动物,可用“

13、走”字作谓语。填入后,句子完整恰切地表达出对古松、老杉的形态描写。此类题不是简单的用代入法就能济事的,一定要弄清相互搭配的词语组成后表示什么意思,这个意思在文中是否说得通。第5题考查对阅读信息的提炼和文意把握。从“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中可以看出庐山草堂的位置。答“介峰寺间”或“面峰腋寺”均可。解题时要针对问题找准相应的句子,按照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并限定四字作答。第6题考查课内文言名句的默写和课内外知识的链接。考的是对醉翁亭记相关内容的识记,并由本文的描写引起联想。注意提示“四季之景的句子”,所写语句不可多出或遗漏。第7题考查句子翻译。这个句子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有四

14、点:其一,“介”字后面省去了“于”,翻译时要注意补上;其二,“其境”指代的是“那个地方”,说“草堂”反而不合适;其三,“胜绝”指“最美好的”;其四,“甲”,是“第一”的意思。词语的意思理清后,再将句子的意思理顺。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对常用的虚词、固定短语、修辞格以及特殊句式,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二是从宏观上,善于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不要断章取义。常见失误分析例 文言文阅读(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

15、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