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899612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姚校莲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亭山中学初三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人 姚校莲 审核人覃利花 2015年11月 19 日课题诵读欣赏相见欢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作写愁情的绝妙之处,积累写愁词句。2学会品析鉴赏诗词。能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3理解作者的身世,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反复诵读,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相关链接【作家作品】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字重光,初史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

2、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擅诗文、音乐、书画,尤以词著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机见欢是他降宋后囚居汴京时所作。【写作背景】亡国前安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金陵城陷,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从此,他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过着旦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的日子。这首相见欢就是写这种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知识预习一、解释词语:1、锁:锁住,笼罩。2、剪不断,理还乱,是

3、离愁:意思是离愁别恨像千丝万缕纠缠在一起。3、聊:姑且。二、说出诗的大意。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正是新月如钩的时候。载着梧桐的深院笼罩在秋天的肃杀气氛之中,更显得孤寂冷漠。剪也剪不断,越理越凌乱,那是深重的离愁别恨。(这真是)一种痛苦的滋味萦绕在心头。课堂探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跟我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975年,仿佛看到,在清冷的深秋之夜,一位双鬓斑白、面容憔悴的男子,踏着深院中满地的梧桐落叶,独自登上西楼,他默默无言,面对深院中紧锁的重门,面对树枝上稀疏的秋叶,面对如钩的寒月,面对故国三千里地山河,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听他吟诵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

4、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二、理解诗意(一)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意象景(景物)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明确:意象: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第一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第二句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第三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那是一座空荡荡的楼,孤独冷清的楼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

5、地”)。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 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示例一: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示例二:步履是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

6、白静夜思)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这里是残月。换成“月如盘”,行吗?明确:残月就是他自己,亡了国家,也没有家人团聚,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心中十分空虚、痛苦。就像那月亮,一个人孤零零地挂在天上。而满月是代表团圆的,不符合这里的意境。明月勾起了诗人什么情绪?请用排比句写出。示例:新月如钩,勾起了词人多少遐想?多少回忆?多少新愁旧恨?3梧桐隐含家国之悲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也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齐读(幻示例句)。第一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7、温庭筠更漏子)第二句“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第三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第四句“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踏莎行)这些诗句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换成“杨柳”,怎么样?(伤春悲秋,杨柳常与春天有关,有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细

8、叶谁裁出”。用在此处,显然与诗境不吻合。梧桐与悲秋常连在一起,一叶知秋。)李煜今晚在清秋之夜,登上西楼,见到的梧桐树该是什么模样?(指生描述)4深院体现寂寞、孤单之身世这该是怎样的庭院?它会建在什么地方?它的围墙有多高?(5)把自己想成李煜,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上阕四种景物所构成的意境,爱画画的可以简笔勾勒。在纸上写(限字50-100字) 画面描述法生:深秋的晚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到后院的小楼上,天空中那钩残月冷冷地散着清辉,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院中梧桐的叶子早就掉尽了,和我一样被锁在这小楼深院里。我想说说话,没有人,想回到从前,又不可能。苦啊-)评析:你的描述再现了诗中情景,表达了层层推

9、进的愁苦。漂亮!是呀,远山似黛,残月如钩,秋虫呢喃。深深庭院里,落叶满地,高大的梧桐树上,摇曳着最后一片颤栗的黄叶,西楼上,那位寂寞憔悴的亡国君王步履蹒跚,神情凝重,东望故园,心中充满着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二)用比较赏读法来进入词人的心境 比较赏读法1齐读下片,比较与上片写愁的最大不同?明确:上片是借助意象来写愁,下片是直接写愁。2比较下片直接写愁有两句,你觉得哪一句写得更好?并说出理由。3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愁本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理解“剪”和“理“呢?明确:以丝喻愁,新颖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

10、句。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用“剪”和“理”两字来让大家体会“离愁”的特点,那就是多且乱,繁且杂。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比较与李煜写愁的异和同。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有了长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有了重量。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愁可以游走。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愁多而可视。(幻示)他们的愁是个人壮志难酬之愁,是感叹身世悲凉的哀愁,也有思念丈夫的春愁,或是薄如轻烟,绵绵不绝的闲愁。比起他们来,李煜的愁要浓得多,深得多,重得多那么

11、,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这离愁,饱含的是对“三千里山河”,“雕栏玉砌”的怀念;这离愁,饱含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悔恨;这离愁,饱含的是对昔日春光熔融,莺歌燕舞的追忆;这离愁,饱含的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彷徨(幻示齐读)4赏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别是一番滋味”?换成“亡国之痛在心头”好不好?明确:不好。他没人可以说。他也不能说,他不敢说。他无话可说。如果可以让他说,他会说什么?明确: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

12、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师:欲哭无泪,欲言又止,大悲无言,当你某一种情绪到达极点时,你会发觉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无语也许最好的表达。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这种难以说破、又无法说破的情感正说明了作者愁情之深。无怪乎明代人沈际飞说道:“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句妙绝。”(幻示)5、拓展阅读李煜无法说,语言太苍白了,李煜无法说,说了会惹祸上身。这留白艺术的处理非常到位。引导我们去思索

13、那36个字背后所隐藏着无限的悲怆。可后来,他还是忍不住说了,说在词作虞美人中。(幻示诗虞美人和赐死资料)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哪一句?划线处。),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时年42岁。一首虞美人的春花秋月葬送了一代伟大的词人,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悲剧词帝的万古流传。三、欣赏歌曲相见欢诗歌,诗歌,是诗就可以歌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位现代歌手演绎的一曲相见欢,再次感受后主那份浓重的离

14、愁。李煜其人可以说是个失败的政治家,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词这片天地中挥洒他的才情、绽放他的光芒。也许正因为他政治上的无能,令他沦陷囹圄,从而激发他深藏的呐喊与情感;也许后主词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也未预料到的。在他的后半生,词可能只是他排遣寂寞、悲苦的唯一手段,而就他这不经意间,让他得以在漫长历史中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诸作”(王国维语),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他的忧,他的伤,他的恨与无奈,仍历久弥新,依旧是那么清晰,而且,这些饱含他血泪的忧,伤,恨与无奈将会到达更为遥远的前方!巩固训练当堂练习1词的上阙写出了

15、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结合词的内容加以分析。答:词的上阙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痛苦的内心世界。“无言”、“独上”写出了诗人痛苦的内心。“月如钩”,借缺月象征人的缺憾。“清秋”,“寂寞”者、被“锁”者,词人也,写出了词人的悲愁无尽,内心的寂寞、痛苦。2这首词对“离愁”的描写为后世词家极口称道。结合词的内容,说说词人是怎样把抽象的离愁写得具体、可感的?答:运用比喻。“剪不断,理还乱”,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3谈谈你对词的上阕中表现的景与情的认识。答:景是凄冷秋夜、如钩残月,梧桐遮蔽下的幽深小院构成的孤寂凄凉之景;情是被幽禁的作者的浓重愁情。清景中人,人眼中景,彼此烘托渲染,使景与情水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