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89570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清明节献词20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清明节传说20字 清明节献词20字,供大家参考。 有关清明节的传说20字 清明节的来历100字(一)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 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清明的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 为清明扫墓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慢慢 地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 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100字(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

2、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 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 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 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扫墓祭祖 清明节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 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 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 菊卿也曾于一

3、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 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 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 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 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 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 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 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

4、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 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 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 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 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 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

5、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 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 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 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牵钩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 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 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常。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 其病况写或画

6、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 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 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 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 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 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 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 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 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 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 着自己的疾病、

7、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秋千 最初是用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发展成于木架上悬挂两绳, 下拴横板而成。 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 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 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 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 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今日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儿童玩耍。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

8、子放 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 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蹴鞠 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户外活动,像踏青、郊游、荡 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在 这些活动中,“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蹴鞠,就是现在足 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 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 于兵书。 “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 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 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

9、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 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蹴鞠的发源地山东淄博又兴起蹴鞠热,许多市民参与其中,既锻炼 了身体,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 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 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 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

10、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 侯家。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 新烟。清明(宋)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 书灯。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 流莺。加强未成年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 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继承合同要革命英烈优 秀品质,不断丰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以网上签名 寄语活动形式

11、,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 强爱国意识,激发爱国情感,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组织广大未成年人上网祭奠英烈,网上鲜花,寄语留言,表达心声,增强爱党爱国意识,激发爱党爱国情感,同时组织开展清扫烈士陵 墓活动,表达情感 3、签名网址:中国文明网: http:/ /survey/741/index.jsp 选择地区时请选 择“贵州”,然后敬礼、寄语。 4、活动期间,各年级、各班依据政教处下发的“网上祭英烈”网 上签名寄语活动登记表认真登记,挑选优秀寄语,并及时上报年 级组,由学校统计后上报教育局。 学校最终印发各年级、各班签名寄语的人数,刊登精彩寄语,活动 结束以后将整理

12、出版寄语活动专辑。 学雷锋活动总结 雷锋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四十多年来,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风气的好转。校园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 篮,提倡“以德育人”,雷锋精神就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镇教委的安排,3月份作为全校的学雷锋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我校组织广大师生集中开展学雷锋活动,以实际行动来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文明学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活动主题: 以“学习雷锋精神”为主题,弘扬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增强师生“我与学校共荣辱”的责任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的四爱教育,增强主人翁意识,学

13、会尊重他人、保护环境、尊重自我,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坚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健康文明园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具体要求: 活动月的口号是“雷锋就是你我他”。在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以“五要”、“五不要”为行动标准,立足实际学雷锋,发扬钉子精神、艰苦朴素作风和助人为乐传统。 1、见到杂物弯弯腰,节制零食不乱抛要“善小为之“,不要“小善不为”。 2、遵规守纪理应当,诚信朴实生之道要“严以律己”,不要“自由散漫”。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

14、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一: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 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的人物的代表。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 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 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 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 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 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 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 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 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