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893945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检测鲁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2013安徽文综,3233)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曲线、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2.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解析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

2、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第2题,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答案1.B2.C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

3、作用图。读图回答34题。3.按图中字母顺序将地表侵蚀、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A. B. C. D.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4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3.D4.A(201

4、7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57题。5.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B.C. D.6.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7.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第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故A项正确。第6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

5、,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7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项正确。答案5.A6.D7.B(2017江淮十校联考)读世界海陆分布局部区域图,完成89题。8.关于图中城市间距离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b间将缩小a、b间将增大c、d间将缩小b、d间将增大A. B. C. D.9.某些年份,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关于这一现象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北太平洋海域台风增多B.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洪涝C.我国南方地区夏季可能出现干旱D.我国

6、北方易出现暖冬解析第8题,a、b间有东非大裂谷,受张裂作用影响,间距将增大。b、d间既有东非大裂谷,还有大西洋中脊张裂边界,所以距离将增大。第9题,e沿海地区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即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我国北方出现暖冬。西北太平洋台风增多和我国北方夏季洪涝、南方夏季干旱都是反厄尔尼诺现象,即拉尼娜现象。答案8.B9.D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011题。10.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11.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

7、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耕地面积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加灌溉面积增加A. B. C. D.解析第10题,2012年与1990年相比,河流径流量趋于平稳,含沙量减小,说明该流域森林覆盖率上升。第11题,修建水库与种植树木都会起到调蓄作用,使河流径流量稳定,含沙量减少。答案10.C11.B二、综合题12.(2017河南十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境内多高原,受地势较高的影响,为热带草原气候。下图为非洲的自然带分布图和非洲东部区域图。材料二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往往是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干、湿季,多分布于南北

8、纬1020。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差异也较大。下图为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和图利亚拉三地的气候资料图。(1)简述材料一右图中甲地多湖泊、沼泽和乙地悬崖林立的原因。(2)分析内罗毕、约翰内斯堡两地降水特点的成因,并解释图利亚拉降水较少的原因。(3)归纳非洲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并简述其成因。(4)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的相互联系角度,说明内罗毕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析第(1)题,甲地多湖泊、沼泽与其海拔高、蒸发弱、降水多、相对周围地势低等特征有关。乙地悬崖林立主要与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有关。第(2)题,根据内罗毕、约翰内斯堡、图利亚拉三地气温、降水资料可以判断三地的降水特点

9、,原因可以从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分析。第(3)题,根据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可以判断,其自然带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原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单一。第(4)题,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东非草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发育的植被为热带草原,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答案(1)甲地:地处高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丰富;地势较低,河流的补给量大。乙地:受内力作用,岩层断裂陷落。(2)内罗毕:35月和1012月,气温较高,大气对流强,降水较丰富;反之降水较少。约翰内斯堡:1月气温高,大气

10、对流强,降水丰富;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图利亚拉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3)分布规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成因:赤道横贯中部,纬度上南北大致对称,气压带和风带在非洲大陆对称分布;非洲为高原大陆,地形单一。(4)内罗毕地区位于赤道附近,为高原地形,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在其影响下,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草原的发育提供了条件。13.(2017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

11、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材料二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第(1)题,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