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891699 上传时间:2022-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复习笔记》word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学复习笔记 一本草著作 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成书于东汉,载药 365 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 120 种 ,无毒,补虚。中品 120,既可以补虚,又可以祛邪治病,介于有毒无毒之间。下品 125 种,有毒,祛邪除病,不能长期服用。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成书年 代:南北朝时期,载药:730 种 365*2。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 性分类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 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并且采用了朱墨 分书,小

2、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 所归。确立的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3南朝刘宋时期雷斅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 学专著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 苏敬等;成书年代:659 年;载药:844 种或 851 853;创新:首 创药图;历史价值:1、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2 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 (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宋代 1108 年;载药:1558 种;创新: 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 案的编写体例)。 6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

3、目(纲目);作者:李 时珍;成书年代:明代;内容:1892 种,附图 1160 余幅,附方 11000 首,分 16 部、60 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 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 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7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765 年(清朝);载药:921 种(新增 716 种);创 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 世纪)的编写体例。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 年出版,收载药物 8980 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 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

4、史悠 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 (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如麻黄、益 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 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苏叶等。 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红花、辛夷等。 (4)果实、种子类药:成熟或将熟期采收。如瓜蒌、苍耳子等。 但青皮、枳实等采幼果。 (5)根及根茎类药:早春或深秋采收。如天麻、地骨皮等。但 延胡索、半夏等宜夏季采收。 (6)树皮类药:清明至夏至间采收。如黄柏、厚朴等。 (7)根皮类药:同根类药。 3中药的

5、贮存 (1)为什么要重视贮存?(贮存不当,有效成分丢失或变化, 疗效降低,甚则发生不良反应)。 (2)贮存一般要求:干燥,低温,通风,卫生,安全。 (3)贮存时间与功能:当年新货质佳 六.陈药 “半夏狼毒与茱萸,枳实麻黄共陈皮;六般药物宜陈久, 入药方知奏效奇”。 三 炮制 1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 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工处理的一些方法。炮制原则:不及 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2 炮制目的 (1)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蜜炙百部加强止咳, 姜汁制竹茹加强止呕等。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与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如附子火炮以减毒,大黄蒸

6、制以缓和烈性,*酒制以抑制催吐之 副作用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蒸晒后 为熟地,性转甘温,功能补血填精等。 (4)改变药物某些形状,便于贮存和制剂。如肉苁蓉盐制便于 贮存,滑石粉碎便于制剂等。 (5)纯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如去泥土等。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如昆布水洗去盐分等。3 3炮制方法 (1)修治(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煨,炮等) (4) 水火共制(煮,蒸,潬,淬) (5) 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常用炮制方法: (1) 水飞: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 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

7、,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 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 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 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 以减少损耗。 (2)炒:1)炒黄 炒焦 炒炭 三种不同的程度。2)辅料炒 矿 物或者动物的粉末。(沙,土,大米,麦麸,海蛤粉,滑石粉) 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 入药物拌炒, 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 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3)炮: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 快,这

8、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 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4) 炙:是将药物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液体辅料拌炒药 物叫炙)(蜂蜜,酒,醋,姜汁,盐水,童便) 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 铁锅,倒入炼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 蜜汁吸尽,再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紫苑、 炙兜铃、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润肺、补中及矫味的作用。 (5) 煅 直接煅(又叫明煅):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 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 中烧,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至

9、红色为度;贝壳 类药物则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 煅(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 焖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 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 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6) 煨:用湿润的纸或者湿润的面粉把药物包裹放在火里烧(如 葛根,生姜,木香或者肉豆蔻)降低刺激性。(7)水火共治 淬:先把药物烧红,然后把明煅了的矿物或者动 物的甲壳骨骼马上放到冷的液体当中,让其马上受冷收缩崩解,便于 捣碎,便于制剂 (8)水火共治:火单 :在大量的沸水中放少量的药物马上把它 滤起来, 四药性理论

10、1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 药性理论: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有毒无毒等。 2四气 (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2) 确定依据:从人体对药物的反应中总结出来的。 (3)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4)量化表述:大寒寒微寒凉平 大热热温微温平 四气的作用: (1)温热性的作用 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 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 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 副作用:伤阴液。 (2)寒凉性的作用 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 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 凉血:治疗血热证。 副作用:伤阳气 3

11、五味 (1)概念:五味本来是指辛甘苦酸咸物种真实的滋味,但性能当 中的五味主要是用于反映药物作用的一些性质和特征。这些作用主要 是补泻敛散方面。 是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也是对药物不同功能的高度 概括.另外,涩附于酸,淡附于甘。 (2) 确定依据:口尝实践真实滋味和药效归纳。(主要掌握性 能的味)(3) 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涩、咸属阴。 作用:(1)辛味的作用 (芳香的气味) 能散:散表邪(治表证,荆芥),散内结(治痰核瘰疬,夏枯 草) 能行:行气(治气滞证,陈皮),行血(治血瘀证,川芎)。 能润:润肾燥(治肾虚证,菟丝子)。 不良反应:耗气伤阴。 (2) 苦味的作用

12、能泄:3、清泄(清热泄火,治火热内炽证,栀子),2、通泄 (通便泻下,治热结便秘证,大黄),1、降泄(降肺气,治喘咳, 厚朴;降胃气,治呕恶,柿蒂)。 能燥:清热燥湿(苦寒药,治湿热证,黄连),燥湿散寒(苦 温药,治寒湿证,橘皮,厚朴,苍术) 能坚:苦能坚阴。黄柏坚肾阴,治肾阴虚相火妄动证。 不良反应:伤津、 败胃。 (3) 甘味的作用 能补:补气(治气虚证,人参),补血(治血虚证,熟地),补阴(治阴 虚证,麦冬),补阳(治阳虚证,巴戟天)。 能缓: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缓和筋脉拘挛(治筋脉拘挛证, 甘草),缓和急躁易怒(治脏躁病,小麦)。 能和:和味,和中(补虚药,消食药),调和药性(甘草)。

13、 参考可以 和毒。 不良反应:腻膈滞胃。 (4)酸味的作用 能收涩:治滑脱不禁证。在肺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治自汗盗汗、 久咳不止,如五味子;在肾涩精止遗,治遗精滑精遗尿等,如山茱萸;在 大肠,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如石榴皮;在五脏,收敛固脱,治元气将脱 证,如龙骨。 能生津:治津亏口渴证,如乌梅。 不良反应:收敛邪气。 (5) 咸味的作用 能软坚:软坚散结,治症瘕等,如鳖甲。 能泻下:治燥屎内结证,非常局限只有芒硝。 不良反应:多食咸则脉凝涩。 (6) 淡味的作用 能渗能利:能渗湿利水(能利尿)(猪苓,泽泻,薏仁)(甘 淡并提)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行作用。 归经的确定:是在中医脏

14、腑筋络学说的基础上,以所治的病症为 依据。 临床意义:能够增强用药的准确性。 4升降浮沉 (1)概念: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是上升, 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升 降沉浮的趋势是与病势的升降出入的倾向相对而言的。现在是由功效 来确定药物的趋势。 能够影响升降沉浮的方法:炮制 配伍。 (2) 阴阳属性 升浮性: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 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 平喘等。 沉降性:泻下,利水,重镇安神,潜阳熄风,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等。 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 (1)药物的质地: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

15、,唯旋 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 (2) 药物的性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 寒凉药沉降。 临床意义:改变升降浮沉病势趋向。顺应气机的趋向,因势利导, 祛邪外出。 毒性 (1)含义:药物对于机体的伤寒性。广义的毒药:毒性就是药 物的偏性。 狭义的毒药:容易造成人体的伤寒。 (2) 影响毒性的因素:最重要的是 (用量!) 其他:采集,贮存, 炮制的方法,剂型和给药方式,配伍,患者的个体差异。 (3) 怎么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有毒观念,无毒用药” 参考 1 不良反映 1、 副作用: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正常用法和用 量的情况下,伴随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另一些作用

16、可能一起一些与治疗 无关的不良反应。 2、 毒性作用:药物引起人体生理、生化的异常变化或器官、组 织结构的病理改变的危害作用称为毒性作用,也叫毒性反应。 3、 变态反应:有的用药者经过某种药物致敏以后,再接触此药 品后它原有的抗原体与药物再结合就造成组织的损伤或生理功能的 紊乱。 4、 特异质反映 5、 药物的依赖性 6、 致癌作用 7、 致畸作用:对孕妇 8、 致突变作用 参考 2 急性毒药的处理 五中药配伍与禁忌 1配伍概念:2 味或者 2 味以上的药物共同使用。 目的:增强 作用(比炮制更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全面适应病情需要,解毒。 2 配伍关系:七情 七情配伍内容 (1)单行:单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