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890714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深圳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

2、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

3、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

4、,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

5、像的哈姆雷特。(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B. 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C. “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D. 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B. 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而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C

6、. 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D. 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B. 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C. 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D. 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

7、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A项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第二段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选项表述正确。C项,“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

8、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D项,说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错,原文是“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

9、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可见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

10、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C项,“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错,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结果,再者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故选C。【

11、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

12、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焦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焦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

13、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焦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材料二: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中心城市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私家车出行比例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北京6681777423%63138.7%重度拥堵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拥堵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拥堵东京6

14、271452562%270514.7%轻度拥堵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要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

15、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为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4. 下列对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