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883558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隧道沉降观测指导方案(一)一般规定1. 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 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碴轨道铺设 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 降符合设计要求。2.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 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 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3.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 进行必要的检查。(二)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 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 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1. 黄土隧道的进出口进行

2、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布设一个断面。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 别确定,一般情况下III级围岩每400m、W级围岩每 300m、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3. 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 个断面;4. 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 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5.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 面。6.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 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7. 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 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

3、指 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四) 观测精度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五) 沉降观测频度1. 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 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 绘制沉降时程曲线。2. 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 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1) 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2) 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3)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3.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 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 两次的观测

4、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见表3:表3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仰拱施工完成至无碴轨道铺 设前3个月1次/周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六)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1、观测资料整理(1)采用统一的郑西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一 一时间一一沉降曲线;图4. 5沉阵与时间美嬴街晚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 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 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 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3) 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WW级 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 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4) 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3、评估分析方法与评估标准(1) 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 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 合分析。(2)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参照路基执行。(3) 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 条件。(4) 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