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878009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文言文专题复习《劝学》知识点归纳(DOC 6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知识点归纳一、文言五项【通假字】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智慧。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 今:认为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 今:金钱,黄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 今:学识渊博 古:检验; 今:探究并领会假舆马者 古:凭借; 今:与“真”相对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 今:阴间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 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

2、寄身; 今:托付蟹六跪而二鳌 古:腿,蟹腿 今:跪下【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 下:向下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 曲:形作名,曲度、弧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泳动词的使动用法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数词用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一:专一)【一词多义】于:青,取之于蓝:介词,表从所,可译为“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善假于物也:对, 向。受制于人: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之:锲而舍

3、之:代词。 筋骨之强、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青,取之于蓝:代词。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使之然也:代词,木。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而:表转折:而寒于水 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而青于蓝 而闻者彰 而见者远 表修饰:顺风而呼 登高而招 吾尝跂而望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 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表因果: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锲而不舍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特殊句式】判断

4、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

5、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寒冷。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2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3无贵无贱 古:无论;今:没有。4、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6、小学而大遗 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

6、学相对的小学。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 1、.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代词,有两种情况

7、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 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代词,有四种情况 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

8、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君子不齿(齿:提及)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

9、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

10、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六、文言句式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

11、”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5)省略句 问之,(士大夫)则曰:“”(6)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

12、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在上面吃泥土,在下面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省略句1.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骐骥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远2.蟹(有)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3. 輮(之) 以(之)为轮:用火烤它把它做成车轮七、1D(A项为“接受”;B项为“因”;C项为“引荐”。)2B(均为连词,于是,就;为副词,只,仅仅;为副词,才;为连词,却。)3B(均为动词,担任,做;为介词,替;为动词,成为)4

13、B(A项,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5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6(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入关。(3分。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每处1分)(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3分。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每处1分)(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4分。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问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每处1分)【参考译文】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