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815747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专用高考地理第十章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课时跟踪检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限时4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图,回答12题。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A第二、第三产业都有波动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持续上升D第一、第三产业上升2.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特征是()A处于快速发展阶段B工业结构得到优化C工业部门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D工业部门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2014南京模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的主要动力。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模式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珠江三角洲地区、苏南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4下列世界主要工业区中,可以为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经验的是()A美国硅谷B日本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C德国鲁尔区D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情况图,回答56题。5.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18002008年,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B工业化速度比城市化速度快C属发达国家D工业化

3、水平不断提高6.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A技术密集型产业B资源密集型产业C能源密集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2014浙江宁波二模)城市化过程包含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等过程。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自治区)2000年土地城市化质量的差异。读图完成78题。注:城市用地人口密度等于城市人口除以城市用地面积;城市用地经济密度等于城市产业的GDP除以城市用地面积。7.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出关于四省(市、自治区)的结论正确的是()A内蒙古的城市化进程最合理B上海的城市化质量最高C重庆的城市化速度最快D贵州的滞后城市化程度最高8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但城市用地经济密度却低于上海,与其相关

4、的因素是()A地势起伏较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B第一产业发达C城市用地较为完整D城市化水平较高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生产面临“用工荒”局面。根据相关知识,完成910题。9.上图是4种工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图,最有可能面临“用工荒”的是()ABC D10“用工荒”对沿海地区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提高B. 刺激科技创新,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C. 劳动力数量减少,平均工资下降D资金投入减少,生产总值下降(2014保定模拟)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图完成1112题。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辽宁省34.1%50.6%54.2%

5、63.3%广东省17.6%23.6%55.1%66.2%1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 BC D1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基础设施落后C严格的户籍制度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二、综合题(共52分)13读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30分)(1)1985年至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快

6、,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2)简要说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8分)(3)与长江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的原因有哪些?(6分)(4)简述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8分)14“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两个重要城市群,阅读两三角洲简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1)两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酸雨危害严重,减少这些酸性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有哪些?(8分)(2)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等级体系不合理、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理措施。(8分)(3)伴随长江三角洲地区工

7、业化、城镇化进程,该地区农业应如何发展?(6分)答 案1A2.D第1题,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第一产业比重波动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波动上升。第2题,1990年以前,珠江三角洲地区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工业总产值较低,说明这一时期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发展迅速。3C4.C第3题,依靠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外资企业建立,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依托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是浙江温州地区;依托大城市扩散,带动乡镇企业发展,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是苏南地区;依托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因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是东北地区。第4题,模式对应传统工业区,可以

8、借鉴德国鲁尔区的发展经验。5C6.D图中横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纵坐标表示工业化水平,图中阶段(18001948年),城市化与工业化按一定比例同步增长;阶段(19482008年),随着该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水平先降后升,但总体工业化水平没有明显升高,说明该国曾经有过一次产业转移。在2008年城市化水平超过80%,说明该国属于发达国家,工业比重变化不大,说明该国第三产业发展快,故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现代服务业。7B8.A第7题,图中显示上海城市用地人口密度较小,说明上海人居环境较好;同时上海城市用地经济密度最高,说明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值最高,即土地的经济效益高,则上海的城市化质

9、量最高。 第8题,重庆城市用地人口密度大于上海,即单位面积的人口密度大,可能与重庆多山地,少平地有关;城市用地经济密度低说明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值低,可能与经济发展较落后有关。9选D“用工荒”对劳动力导向型企业影响最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和工业的技术投入较多;工业的其他投入占生产成本比例较高;工业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所占比例最高,则说明工业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最可能面临“用工荒”。10选B“用工荒”的实质是低端劳动力短缺,因此不会促使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用工荒”会促使企业发展廉价劳动力需求较少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数量减少会促进平均工资上升;“用工荒”迫使产业结构优

10、化升级,资金投入增加。11D12.D第1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第12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13解析:第(1)题,结合城市化的概念和标志回答。第(2)题,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可从工业发展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两个方面来说明。第(3)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的原因应从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经济腹地三个方面分析。第(4)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1、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发展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加强城市间的分工与协作,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发展交通,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经济腹地。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2)工业化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加工制造业转移;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3)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4)产业结

12、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发展交通,建立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扩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腹地。14解析:第(1)题,酸性气体主要来源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的措施应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减少排放、增加回收等方面归纳。第(2)题,针对问题,从构建城市群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3)题,为适应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重点发展城郊农业;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答案:(1)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酸性气体排放量及进行回收利用(推广原煤脱硫技术、工业废气脱硫处理);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污染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答出三点即可)(2)加强城市群整体统筹与规划;构建区域核心城市并提高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避免恶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合作等。(答出三点即可)(3)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加大蔬菜、肉蛋奶、花卉等城市需求量大的农副产品生产;保护基本农田,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多谢您的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