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815544 上传时间:2024-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调研试题第三次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台河市实验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高三历史试题质量分析张杰高三历史备课组七台河市实验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高三历史试题质量分析高三历史备课组张杰一、指导思想和命题依据、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学校平时教学工作的正确导向;有利于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有利于调动城乡各学校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渗透高中教学新理念,要求学生不仅关注知识本身,还要注重知识间的相互

2、联系,同时关注社会、生活、生产,关注实际。强调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运用、迁移,以能力考察为主导,重点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科内的综合。、命题依据依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2009年考纲的要求,立足基础,考查能力,以本学科知识点和学科内综合为主,注重考查考纲和考试说明中的四项能力。本次命题考察的范围是人教版中国古代史及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的相关内容。以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试卷及2009年考试大纲中所提供的参考试卷的体例为依据,使学生通过此次考试,达到了解高考试题的基本结构,掌握答题的基本技巧,能够合理分配答题时间和精力,训练主动调控考场心理的

3、目的。属于阶段性的水平测试。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侧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诊断性、过程性和发展性作用。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依据现行教学大纲,靠近新课程,体现开放性、灵活性和人文性。激励所有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发挥创造力,发展个性,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答完考卷,高高兴兴走出考场。考出真水平、好成绩,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二、试卷结构和试题特点、试卷结构本次试卷结构与高考结构要求一致。分一卷客观命题(共35题每题2分计60分)第二卷主观题(三道题共40分),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问答题请学生为研究性课题设计考察提纲,对洋务运动的

4、目的、内容、结局进行遗址的考察。分析论证题推出了小论文,整个大题开放性较强,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要求较高。、 试题特点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了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活:突出素质教育思想,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实:每一个题目都实实在在,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每个年级都体现了积累和运用这一新理念。 新:每份试卷都有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真: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载体,考察能力,问题情境的设计模仿高题试题。以第34题为例,

5、第一二问,突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而第三问则突出考查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本卷除了考查上述能力外,又增强了考查学生比较论证事物内在道理的能力。热:不避时政热点,特别是老热点。第12题,从和谐社会构建入手认识问题,15题切入了以法治国观念,注重了对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的演变的知识整合,主干知识突出鲜明,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三、数据统计和答题情况、数据统计科目名称总分及格人数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难度区分度标准差客观题0122271.49200.490.360.5客观题0223551.77200.770.360.42客观题0322801.61200.61

6、0.380.49客观题0423511.9200.90.380.3客观题0521541.9200.90.30.3客观题0622971.64200.640.380.48客观题0723361.73200.730.370.44客观题0823031.66200.660.390.47客观题0922191.47200.470.250.5客观题1022661.58200.580.230.49客观题1123351.87200.870.370.33客观题1222911.43200.430.090.5客观题1323191.69200.690.340.46客观题1422951.64200.640.420.48客观题1

7、523551.77200.770.260.42客观题1622441.53200.530.330.5客观题1722351.51200.510.380.5客观题18229791.65200.650.330.48客观题1923461.75200.750.360.43客观题2021961.43200.430.30.49客观题2122611.57200.570.210.5客观题2223081.8200.80.310.4客观题2323241.79200.790.390.41客观题2423111.68200.680.120.47客观题2523001.65200.650.420.48客观题2623281.71

8、200.710.360.45客观题2722311.5200.50.250.5客观题2821301.28200.280.290.45客观题2922431.53200.530.250.5客观题3023231.7200.70.250.46客观题3122781.6200.60.40.49客观题3223041.66200.660.430.47客观题3322691.97200.970.190.18客观题3423151.86200.860.350.35客观题3522591.56200.560.440.5材料题36103058.881030.6505.76材料题38103058.111050.6309.86问

9、答题38103027.9810130.64014.49、答题情况质量分析的情况来看,四大题型中选择题的得分率为40%左右,分析论证题即小论文的得分率为10%左右,简释题和问答题的分值更低。反映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有所抓紧的,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较差。本次测试发现的问题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综合能力,简释题、问答题反映的最为突出。本次试题各种题型不同程度的包含了对历史学科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史论结合的方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察,但在考试中发现,这两类题型的得分率最低,许多同学拿到题目无从下手,缺乏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在

10、这方面的失分较多。(2)小论文的考查从02年开始已经露面,它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要求较高,赋分及包含的考查因素最多,试题的组织也最为开阔,试题的综合性也最强。但在本次考查中还是发现学生的思路不清晰,不能按题意分类表述,有的泛泛而谈,有的张冠李戴。概念未搞清的同学也不少,有的把远古文明误为古代文明,近代都市产业文明误为现代都市文明,得分普遍很低。(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从检测的情况来看,由于阅读能力的欠缺而导致失分的现象十分严重,任意发挥,词不达意的现象较为突出。(4)不会在新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

11、。如问答题34题,实际上考的还是洋务运动的内容,只不过换了另外一种形式,让学生设计一份考察提纲以兴办企业的所在地切人,但还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失分很多。(5)审题错误。如小论文的撰写,很多学生考虑的是重建一个博物馆,而不是将原有的历史遗迹组合、分类,建成特色博物馆,选择题也有不少类似的错误。四、命题建议和教学启示、命题建议 (1)考虑到高三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有的题目还可以再适当降低难度。难度系数小于0.3的试题有3题,难度系数为0.31的有3题,难度在0.8与0.7之间的试题有1题。(2)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有的来自于近期的报刊杂志,有的是命题人编写的。材料注重了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味,体现了本地风土

12、人情。建议注意试题的素材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同时,更充分的注意选文新颖性。(3)在试题赋分上,为照顾学生得分,有难题少赋分易题多赋分的现象。试卷的区分度受到了一些影响。、教学启示(1)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 要加强对历史小论文写作的指导,培养学生了解试题中的材料反映了什么,相互间有什么联系,其中的本质联系是什么。要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既能反映本质联系,又能统摄史料给出的事实,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思维能力。(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

13、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要培养学生不仅熟悉历史课本的知识,同时还要善于从其他相关学科与社会媒体上去捕捉有关信息来训练与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4)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史论结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比较和概括问题的能力、综合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简洁有序的表达问题的能力。(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补缺补差,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仅要正确理解基础知识的内涵,深入掌握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应注意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是灵活的、开放的,可以根据问题情境进行联想、迁移或重组,用以说明新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