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快与慢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815316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快与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的快与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的快与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的快与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的快与慢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的快与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快与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的快与慢 教育,是慢的艺术。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根铁棒,不可能一下磨成针;一颗石头,不可能一下磨圆;一颗种子,不可能一天成为参天大树。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有其生长的规律。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他的成长过程,是需要时间、需要呵护的历程。 一、教育,能否一蹴而就。 每每听到一个老师或者领导说,某某接手一个班级,就直接让成绩上升,由倒数第几冲到了年级前列,而班风也突然变得良好,以前那些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也变得彬彬有礼,变得勤奋好学,有几分到了几十分,由不及格到了及格。听到这些数据和事实的罗列,确实让人心充满

2、振奋,内心充满希望。在每个老师心中,也渴望做这样的一位教师,希望能一下子让所有的学生都优秀起来,无论是成绩还是行为,都渴望他们有一个大的提升。这些在家长和老师心中形成了强烈的正能量。 (一)“差班”缘何转变 这种突然地转变,都有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有一些根本不符合教育的规律,也不符合学生成长需求。 (1)源于畏惧。老师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畏惧,比如。罚抄写、罚跑步、罚长跑、罚跪、罚鞭子、罚巴掌、罚马步、罚语言暴力。而这些手段,可以快速的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使学生快速的听话,也可以起到杀鸡给猴看 的效果,让其他学生心中充满畏惧。而畏惧,效果立竿见影,效果明显,“听话”学生就这样的快速

3、养成了。 (2)源于高压。老师和家长联合,给学生输入大的压力,过高的目标,让学生疲于学习,把社会想的过于艰辛,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再就是自理自律压力,从小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学习就是一切,长期忽视一般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生活技能。因而不少人缺乏自理和自律能力,很多人孩子不会或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面对挫折,往往缺乏相应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也就形成了这部分学生的压力源。学习是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恒不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还要作出进一步努力。他们拼搏于考试。过多的科目

4、学习头绪、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的累加,就是高度的压力,让学生精疲力尽,疲于应付,只能不“调皮”,只能“听话”,换来学习上那么一点点的提高。 ()源于强力的惩罚。说的通俗一点,几近于“体罚”。比如一个学生犯错,哪怕再轻,动不动就请家长,巴掌伺候,再加以语言的暴力,让学生从内心形成严格的畏惧。一个学生因为一个字写错,老师罚连句子或者文章段抄写50或0遍,这些都是无用功,都是用来在学生的心中形成阴影。这些惩罚,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让学生迫于压力去改变,迫于压力去学习,没有乐趣,没有内因的转变。 以上这些转变,都是外因,没有内心的转变。这些转变只有暂时性,当外力消失之后或

5、者学生习惯这些外力的时候,那么效果就没有这么好了。这种转变,称之谓“一时之快”。 (二)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教育,如果太急,最终是对双方的伤害,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受到伤害,而这种伤害,会很难让人振作,只会形成一种打击。 (1)学生一蹶不振,是最经常见到的现象。大部分的急于求成的打击,对学生来说,就是伤害,超越其心理年龄的伤害。绝大部分学生就是在这种功利的教育中,丧失了自信,丧失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变得麻木了。老师也在这种强烈的期待中,逐渐的变得冷漠,变得没有人情,变得粗鲁,变得失去了一颗平常心。 ()压力过重,学生太累。过快的期望,过短的改正日期,孩子难以适应。对于调皮点的学生,要其马

6、上改正所有的错,他已经错了好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未必不是没有人说,也未必不是没有人要求,但他就是改不了,你一个班主任,有40多甚至50多个孩子,能要求他们改的很快吗。显然不能,那么就只有学生不停的犯错,老师一次比一次惩罚的严重,学生不累才怪。 ()教师太累,精神负担过重。作为一个这样去要求和对待孩子的老师,其压力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学生易出错,老师为了怕学生犯错,就必须日夜跟着学生,一天到晚围着学生,给学生形成一道无形的精神和空间牢笼,死死的把学生圈在里面,不留丝毫的余地,像严厉的警察一样,盯的紧紧的。敢问这样的老师,你难道不累吗,难道是机器吗。不可能,不仅累,而且特烦,形成了精神上的负担。 (

7、4)精神失常也是常见现象。 2021年6月25日上午十一点左右,河北省冀州市冀州中学发生一起跳楼事件,该校一名教师高举反强权、反压迫的标语从这所冀州最高学府的教学楼顶纵身一跃跳了下去。 2021年月7日,曲靖市麒麟区一中发生了一出惨剧。一名女老师从该校的教学楼跳下,当场不幸身亡。 021年8月25日,天台赤城中学女教师徐某在学校跳楼身亡。 教师跳楼背后有何深层次原因。大多数是精神上的压力。大多因为老师都上有老下有小,瞻前顾后,责任心有时让忍辱负重的老师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屈辱地活下去。而太多要当警察、演员等多种职业的老师,精神的压力太重,重到不能忍受学生一点错误的时候,也就是教师自己牺牲的时刻。

8、 当然跳楼的不仅仅是教师,更多的是学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顾忌,当精神负担过重,害怕自己达不到目标,老师给的压力过重,他们只能用生命来逃避,来躲避自己的责任。而这些都是压力过大最直接的表现,更是教育急功近利的责任,还有很多的学生和老师在压力下默默的忍受,在痛苦中挣扎。 学生不是名利场,不是教师获取功利的地方。教师,就是吃的良心饭、道德饭、责任饭,不能因为上级要求成绩好,就对学生提不符合他们心理年龄、不符合他们认知水平、不符合他们知识储备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某些清苦下,就成了学生的催命符,使学生精神压力过重,使学生出现跳楼、自杀等倾向和行为。 (一)教育,大部分时间是慢的熏陶。 因为成长是一种经历,

9、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所以只能慢,一步步踏实的走下去。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急躁。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一个中学生,不可能让他成为一个名家;一个中学生,你不可能让世界名将,没有经历的学生,不可能扮演好一个好的角色。教师不是神,也不是传奇,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做教育 的普通的人,那些光环,当不得饭,当不得资本,对于学生的成长并没有帮助,所以我们只能等。 等,就得静心。心情要静,就不能被一些琐事所烦恼,更不能被学生日常的错误所愤怒。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就得静心,就得等待。学生,是一个成长的个体,其大部分的错误都值得老师们去指正,去期待他们的成

10、长。把学生偶然的错误当做一次成长的历程,一次期待,一份希望,用真诚的心去和学生交流沟通,学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健康成长。 等,就得有耐心。耐心,是教育的根本,更是一个班主任必不可少的东西,学生的问题具有反复性,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已经成为中国一大”头疼“的事。老师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才说的错误又再次的犯,再一次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当他们错了几次之后,作为班主任的就开始急了,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老师说不听,甚至严厉的惩罚这个孩子,希望通过别的来纠正他的这种行为,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不仅没有听话,反而更加的难管,和老师形成了对立情绪,学生也很痛苦,要么放弃自己,要么单纯的和你对

11、立。最终两败俱伤。 等,就得远离功利。教育的本身是提升人的素养,是培养人的活动,是知书达理。要有充足的让学生有品质和性格成长的时间和机会。不是一天到晚做作业,不允许犯错。只拿排名和分数论成败,从起始就向中考接轨、冲刺,好像教育的唯一目标和终极目标就是考试,学生俨然就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从来不会出错,老师就是操纵这台机器的技师。这是对教育最大的讽刺,严重背离了教育本身,是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一种戕害,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才,究竟对社会有多大作用,对社会的进步有多大的贡献是值得拷问的,马 加爵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最终导致自身和社会的悲剧,带来的只有严重的负担。培养人,就是不能有半点的功利思想

12、。 等,就得压力恰当。等,不是不管,不是无所作为。看见孩子犯错的时候,就得给出指导,让他们走到正确合适的道路上去。学生犯错,绝对要受到惩罚,绝不能姑息,要注意惩罚的“程度”和“方式”上的技巧性。病人有病,医生得对症下药;同样,学生的思维上出了问题,教师也得“对症下药”。比如,对于好玩的学生,可以针对他个人规定任务,如:作业、背书。完不成,课间去办公室补作业。其实,大多学生为了自己的”那些爱好”都会乖乖的完成任务,至于那少部分“个例”,可以采取“单独谈话(先加以“思想”教育,再宽限期限”)”的方式使其乐观、顺从、主动的完成任务。而不能把不能完成的任务的同学弄来,现场兑现承诺,有时候就得宽限再宽限

13、,让他逐渐成长。背负着一个他能够承受的行囊,才不会把他压塌,也才能够顺利的成长。 等,我们等待着一个契机,一个让学生成长的契机,一个能够让他转变的契机。 (二)教育,快与慢的转变,只等选择耐心等待,静待花开。 台湾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的家教心得,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慢养并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说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着急。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慢养,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转变,是教育的积累。积累就只能是关爱和勤抓。 首先是关爱。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爱学优生容易,但爱后进生却难了。因为后进生在班级中经常

14、出乱子,有时甚至叫老师骑虎难 下,这样的学生实在难爱。但要想转化他们,就只有先爱他们,才能自觉地抛弃种种简单、生硬、急躁、中断教育过程、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只有爱后进生,他们才会自觉地向你靠拢,向你敞开心扉。班主任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呵护后进生,爱护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善待他们的过错,那么,他们就会接纳班主任,听从教诲,班主任的期望和要求就会变成现实。 其次是勤抓。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要想转化后进生,勤抓不可缺少。平时,勤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勤于家访,勤于与他们推心臵腹,以心换心。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驱散他们心中的阴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进生那贫瘠的心田在老师辛勤耕耘下一定会绿色满园,

15、硕果累累。也只有勤抓,才能发现他的主要问题,也才能研究出他的思想根源,为什么会这样。 我以前班上有个爽,爽长的五大三粗,体重近200斤,但经常愁眉苦脸,不是上课和这个同学讲话就是半夜睡不着。起初我也不在意,认为这是孩子的正常发展阶段,也许有这样一个小小的叛逆经过,把他叫来,和他交流,他也很少说话,往往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下次不这样了,但过不了多久又和以前一样。每次我都要和他谈谈,时间长了,他对我少了很多的戒备,也敢于和我说话了。直到有一天我找他们周围的人了解他的成长经历的时候,才知道他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性格。 爽小时候父母之间相互闹矛盾,爽几乎是吃的百家饭,饥饱不确定。而父亲有时候在外打牌,别人有就给他吃点,经常一熬就是几个夜晚,几乎没有什么人管。所以到现在孩子还对父母抱有恨意,从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父母说话不超过三句必定吵架,也就一直托管在其它地方。 当我了解这些之后,加上我之前和他的沟通,在内心得到了他的认可。我 在他再次出现问题后,仔细和他在一起分析了他的心路历程。我说:第一你内心缺少阳光,恨多于爱;第二点犯错是对自己偶尔的放弃和绝望。这两点得到他的认可。他也认为自己确实如此。找准了问题,就很好解决,在一起制定计划和监督措施,他慢慢的成绩就走到了年级前列,行为习惯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正是那用爱与智慧耐心等待,才听到那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