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813228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常州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十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8年语文中考模拟卷一、 积累与运用(共20分)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从年轻时立志“为人类而工作”,到与恩格斯合作撰( )写震hn( )世界的共产党宣言,从呕心l( )血写作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到义无反顾投身和领导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 )奋斗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pn( )思想高峰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选自人民日报社论)2下面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A在鹰愁涧白龙吃了唐僧的坐骑,一路神祗受观音菩萨差遣,前来保护唐僧,悟空才得以

2、脱身与白龙打斗。金头揭谛请来南海观音,白龙出涧化作白马。同时观音菩萨又将净瓶里杨柳叶儿摘下三个送给行者作三根救命毫毛。B万寿山五庄观镇元子,种有一棵人参果树,让童子摘两枚人参果招待唐僧。唐僧以为是三朝未满的孩童,不肯吃,于是童子自己吃了。悟空偷听得此事,哄八戒一起去偷果。童子发现人参果被盗,前来大骂唐僧。悟空大怒,前去将人参果树推倒。最后几经周折,悟空找到弥勒佛,治活了人参果树。C小人国有两种娱乐活动:一、在拉直的绳子上舞蹈、表演、蹦跳;二、在两根平行的竿子上跳来跳去,或在竿子下前后爬行。参加者的表现是考核、选拔、奖励官员的重要依据。D福克先生带着路路通乘坐蒙古号轮船提前两天到了印度加尔各答,

3、然后搭火车去孟买,结果铁路没有修完,他们花两千英磅买了一只大象骑着去,在路上他们还救了被殉葬的艾娥达夫人。E福克先生为了赶上从纽约到了利物浦的邮轮,只能乘坐带帆的雪橇先到奥马哈,再坐火车到芝加哥,再从芝加哥坐火车到纽约,但是他们仍然错过了邮轮,最后他们租了一艘空货船,路上燃料不够了,福克先生买下这船拆了木板当燃料,终于及时赶到利物浦,可是一下船就被捕了。3下面是两幅漫画,请选择其中一幅,简要概括其表达的寓意。(3分) (甲) (乙)我选择的漫画是 寓意: 4下面关于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4、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A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 B“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C“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时间之长,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D诗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写了对对方

5、的惦念之情与关切之情。5阅读下列材料,从中概括中美贸易战争的产生原因。(4分)材料一: 中美出口对比。红色代表中国向美国出口,蓝色代表美国向中国出口。材料二:中国加入WTO,美国也没有想到中国会成为“世界工厂”,进而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美国政府表示,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个错误的决定。美国指责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巨大的利益但却设置贸易壁垒,贸易保护,比如不让一些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要求一些美国公司分享其技术,以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资格,这让美国公司损失巨大,表面上,美国方透露出的消息称,征收钢铝关税是美国用来向中国施加压力的手段,美国的目的是期望中国能够在技术转移和市场准入方

6、面做出让步。材料三:中国得利于美国主导的经济秩序而崛起,对特朗普来说是美国最大的威胁。这关系到西方文明的可持续性和存亡。而西方文明在南非和欧洲正在经历的大塌方正引起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保守派的高度警觉。材料四:中国酝酿多年、几经推迟的原油期货将于2018年1月18号在上海上市,将以人民币进行期货交易。中国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是对石油美元体系的明确宣战。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的自信越来越强大,现在正式开始挑战美元霸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强大之后,试图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秩序,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这是美国所无法忍受的。 6默写。(6分)1._,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

7、行)2. 以中有足乐者,_。 (送东阳马生序)3. 望西都,意踌躇,_。 (潼关怀古)4. _,不逾矩。 (论语)5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我们要对祖国的强大有信心,对我们人民的自强自立有信心,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我们终将赢得这场转折之战。对此,我们可以借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送给自己: , 。二、阅读理解(共40分)(一)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

9、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聚室而谋曰( ) (2)如太行王屋何( )(3)惧其不已也( ) (4)子何恃而往(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意思。(4分)(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9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10对两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

10、一项是(2分)()A甲文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B甲文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C乙文“子何恃而往”出现了两次,第一次表达了富和尚疑惑的态度,第二次表达了富和尚嘲讽的态度。D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主人公:甲文将智叟与愚公作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在智大勇;乙文将富和尚与穷和尚作对比,突出穷和尚志向坚定,行动力强。(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1-15题。(共14分)每个村落都是一座文化堡垒黄水成小时候,觉得世上最难逾越的是“说话”。语言

11、的障碍比攀登还难。赶集,经常遇上对方操着一根生硬的舌头在比画着,别扭的同时,感觉对方很遥远。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曾有一个说客家话的人和一个说闽南话的人赶集半路相遇,一个想买对方的小猪,一个说五五二十五,另一个也说五五二十五,结果两人越说越激动,如同吵架,却根本不知对方说了什么,好像嗓门儿低就吃了亏似的,他们互相朝对方吼山似的脸红脖子粗嚷了半天,其实他俩说的是同一个价。小时候,我生活在闽南话与客家话交汇地带。我们那小村庄说的是客家话,相邻几个大村庄说的都是闽南话。那时人的交流很少,一年到头家里难得见几个生人,也就逢年过节串个亲戚,人的活动范围很少超出村庄。遇上说闽南话的客人,我总觉得他们不

12、是“同类”。要命的是,上学时,老师竟然用普通话与闽南话对译课本,让我根本找不着北。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每天看着老师两片嘴皮翻飞,而我,却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啥,每天都像一个小呆瓜坐在课堂上不知所云。成绩就不用说了,总是个位数。直到四年级,我和几位说闽南话的同学玩在一起,让我听懂了他们说的话,进而让我听懂了老师的课,渐渐明白了课本上的内容。方言的障碍让我深受其害。然而,南方似乎是方言的沃土,翻过一座山,或渡过一条河,你就会落入陌生方言的包围中。当你发现整个村庄操着浓浓的异腔,仿佛到了“番邦”,语言像山一样横亘着,一时难以逾越。细心的人会发现,不止是方言,在南方,鸡犬相闻,遥呼相望的两个村庄,不但语言

13、不通,连习俗也大相径庭。我们村过七夕,翻过一座山的姨妈家却不过;同样,他们过七月十五,我们村却不过。这是多么有意思的差别,然而,正是差别,才显得丰富多彩。语言和习俗都是文化的活化石,细细探究,仿佛看到一条历史的河流缓缓流动。华夏5000年的文明史,有一个人口南迁历史现象特别凸显。这种南迁现象还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客家迁徙。西晋以来,由于兵燹、灾年或人口膨胀,先后发生了5次大面积客家人南迁,这些原本定居在中原的汉民,被迫举家举族外迁,背井离乡寻找一个可供生息的土地,以躲过灾年。迁徙的大军从不同地方走来,向不同的地方走去。但大方向还是有的,就是要向着大山走去,向着战车再也不能驰骋,战马再也不能驰奔的地

14、方走去。像磁针引路似的,他们都一路向南走来。这些迁徙的平原先民们急匆匆地往前赶路,肩上扁担压弯了腰板,一抬头,突然看见已陷入绵绵群山包围之中,烟雾迷离中,看不清来路,也看不见前方路在何方,拂手拭一把额头汗水,却被山风灌个满怀,一拍脑门儿,这草木丰沛的群山不正是最好的屏障吗!从此停下疲惫的脚步,夯土为楼,焚茅开荒,开始新一番生息繁衍。要不然,千山万壑中,为何都有中原先民后裔。南方村落中,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姓氏聚居,绝不会是众多姓氏混杂。姓氏就是氏族的血脉徽章,它让人一目了然看清基因纽带的脉络,每一个村落的姓氏都亮明你的前生与来路。人口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碰撞。这些迁徙的族群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把起源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一步步向南传播,直到天涯海角。每到一处,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耕读传家的思想,都能落地生根,并在与当地土著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