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807774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社新人培训5大攻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于新入职的员工,特别是编辑部门的青年编辑,出版社一般在部门内实行“老编辑 带教新编辑”的办法。也就是说,由相对固定的一位或多位老编辑,手把手带教新编辑。其 中,有些出版社把这种办法,变成了明确的工作规则:复旦大学出版社对刚刚进社的青年编 辑实施“一对一”的培养。由出版社进行整体规划,为每一位新入职的青年编辑配备了“导 师”,导师由富有编辑经验、业务能力出色的老编辑担任,青年新编辑由固定的导师进行专 业技能等多方面的业务指导。为了让“老带新”的编辑导师制流程化、制度化,复旦大学出 版社还特意举办“老带新拜师仪式,导师代表和青年编辑代表还分别作了发言。青年编辑 认为:他们能够在刚刚进社就获得资深

2、编辑老师的全程化指导,而且这种指导是连续性的, 对于新编辑是非常幸运的。而老编辑们也同样对这种“一对一”结对子的帮带培养模式表示 认可。“以前我们就是在老编辑们手把手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们也成了老编辑, 就有义务帮助新入社的新编辑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一位老编辑在拜师会上这样表示。 记者了解到,I帀徒制或导师制已成为出版社新人培训的传统,虽然大多数出版社没有像复旦 大学社这样规定明确的“一带一导师”,也没有举办“拜师仪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新 的编辑或发行人员、行政人员,基本上都在实行“一对一”或“多对多”的老带新措施。例 如,科学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3、及化学工业出版社都采 用了这种方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展性地启用“双导师制”,社内外各 一人,以便让新编辑接受更多编辑风格的强化培训。科学出版社除了规定高级编辑有带新编 辑的责任和义务,还专门制定了“带培审核表”,规定导师带培的措施和培训目标,每个参 加培训的新编辑都需被带培两年。二导师不但有带教任务,还要进行述职。学员在由导师培 训后,要写论文、参加答辩,出版社会对学员、导师进行测评,并张榜公布测评情况、颁发 证书。导师津贴、学员奖金都会与这个测评成绩挂钩。记者感言:尽管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在实行“老带新”的培训,但是,大多数还是处于自发、 没有硬性任务、没有监督和考核的状态下。

4、类似复旦大学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这样把“老带 新”形成规范、进行量化考核的做法,则从根本上把新人的培训提高到战略的高度。这种“量 化运作”从新编辑和带教者两个方面进行了制度保障,保证了新编辑有人带、有人教,也保 证了老编辑教得全面、教得有效。多层次的内部培训除了“老带新”的“嵌入日常工作之中”的传统培训模式,各出版社还采取广泛邀请社内社 外专家,开展面向新员工的专项集体培训。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把新员工的入社培训当作一 项制度,新编辑进社以后,首先要参加为期三个月的上岗培训,熟悉流程并学习文字校对, 之后还要定期接受业务轮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力资源部江燕介绍,该社的新员工培训 内容涉及拓展、轮

5、岗、企业文化等;同时基于编辑在出版行业中的主导地位,该社的很多培 训主要以编辑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出发点来设计和规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根据成 人员工学习的特性,培训内容涉及轻工社发展规划、出版社组织构架、员工福利保障、编辑 出版图书的工作流程、图书营销等九个方面,培训活动中还穿插培训的答疑与考试,随后各 部门进行轮岗实习及专业类基础培训。复旦大学出版社则定期邀请出版业附大腕儿级人物” 进行现场说法,互动交流。比如,该社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缪宏才为新社员工讲 课,缪宏才用生动的事例、具体的数字,为复旦大学社的编辑、发行人员作了题为“图书发行与编辑市场意识”的讲座,从如何切割市场、做

6、宣传的投入产出最佳点、市场促销和催收 回款的技巧等几方面对图书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做了示范性的案例阐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很多出版社的新员工培训,侧重实施“一次培训解决一类问题”的案例讨论式培训。广西科 技出版社针对该社近期大力发展健康图书板块的现况,每次培训紧紧围绕该社目前编辑、发 行的“焦点问题”而设计。比如,健康名家的图书热销,他们就请来在这个细分领域的领军 人物洪昭光:4 0岁登上健康快车的策划编辑刘春荣为编辑们针对一本书的策划说深说 透,编辑、发行人员现场和刘春荣进行对话。此外,很多出版社还借助新员工培训的契机,开展员工的“素质教育” “合作精神”等深层 面的培训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7、社在培训中推出了 “业务练兵”项目,主要通过编辑业务 竞赛树立榜样,发现苗子。该社还专门为各部门推荐的潜力型新员工开展“员工素质提高工 程”培训。中国电力社将编辑培训、出版培训、发行培训渗透到全员培训中去。针对各部门 容易出现脱节之处,为加强配合联动的凝聚力,该社将全体员工分成四期举行拓展训练,并 有意让各个工序的人员结合在一起。通过岗位培训,各部门的新员工有意识地体验和感受了 全社一盘棋的整体意识,对扫除未来工作中的“死角”大有益处。对于专业出版社、教育出版社而言,日常的专门培训还涉及到与编辑、发行的专业领域相关 最新知识的培训。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研发部主任孙越介绍,该社近年的培训主要围绕专

8、业 知识展开,比如当企业会计准则调整后,该社立即邀请学校会计学院的老师做了相关知识培 训。高等教育出版社则不断举办各类和出版业务相关的学术报告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报告人 的整体规格高,其中包括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等国家部委司局级以上的领 导和专家,便于编辑们从宏观层面上把握所负责出版领域的政策背景。讲座涵盖的内容范围 广,包括同教育和教育出版相关的各个方面的专题,比如:“教育改革的宏观问题与微观思 考”,“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思考”,“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现状及未来趋势”。适合不同分社的编辑进行选择性的听讲。讲 座内容非常新颖,基本上

9、都是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来做的,比如:“当前 职业教育的形势与任务”、“高校规划与目标定位”、“中国图书对外计划的实施与发展”。有 不少信息如果通过其他渠道,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获得。而这些信息对于从事教育出版 的编辑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记者感言:目前出版社的新员工培训,正在向两个“极端”发展,一个是更具针对性的“案 例剖析”式培训,比如,教育类出版社邀请著名教辅品牌的策划人,从编辑、市场、发行等 所有环节进行逐一解构,甚至台下听众追问具体的投入、产出值;而另一个极端则是针对新 员工的合作精神、挑战精神等进行专项培训,运用拓展训练等行业外的方式进行培训。但两 个极端的内

10、涵则非常一致,那就是培训的务实性。不是装样子,而是求实效。“专业外脑”延请培训I对于发行人员的培训,出版社除了采取老业务员带新业务员的传统办法,还根据发行行业竞 争加剧的现实,特意引入“外脑”培训公司,对新业务员进行强化式培训。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发行部针对新聘发行员较多的情况,为了让新业务员掌握更加锐意创新、切实可行的业 务技能,特地邀请社外的专门培训公司,针对该社发行科3 0多名内勤、外勤人员进行企业 信用管理培训和专业礼仪培训。华东师大社发行科科长周颖介绍,专门邀请专业的培训公司 来做培训,虽然要付出不小的成本,但是,如果能把其他行业的先进经验带进出版社和出版 行业里来,还是非常划算的。

11、毕竟,其他行业如家电、日用品的销售、催款、促销等经验, 要比出版行业更为细致,能够给图书发行人更多的启发。为了让专业培训公司的培训更有针 对性,华东师大社发行科专门探讨了培训的重点,最后确定培训的重点是企业的信用评估和 催款技巧。由于企业的信用情况比较复杂,对书店的信用评估就非常必要。同时,如何评估 新客户的业务能力、信用资质,正常开展业务后如何对该书店进行日常评估,评估后如何开 展业务、增进合作,催款有哪些技巧等,都是发行业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考虑到业务人 员在与老客户打交道,与新客户接触、交流等方面都需要技巧,因此出版社还专门安排了礼 仪方面的培训。无独有偶的是,为提高培训的专业程度,不

12、少出版社并不满足于邀请社内外的书业高手进行 个人式讲座,而是邀请业外顶级的“专业机构”进行系统化的培训: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 了提高编辑、版权人员的著作权知识,特地专门邀请千里之外的北京某知名律师事务所,介 绍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心得和实践经验,讲解实际案例,以解决出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而机械工业出版社则与北京印刷学院合作,请北京印刷学院的专家团体对所有编辑进行出版 印刷专业环节的培训记者感言:记者采访时统计,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培训的出版社还不是很多,有人认为“业 外的经验不适合书业”,有人则认为“专业公司的要价太高”。而记者了解到:引入“专业公司” 进行培训的出版社相关人员,对于培训的

13、效果多数有“意想不到”的感慨,正是因为业外公司 不在书业之中,所以,其所讲的内容,对于书业人来说,有着很强的冲击和启发。“与现在 的书业并不完全合拍,但是,业外的经验,给未来的书业更多直接的借鉴。”一位出版社培 训负责人如是认为。“互派交流”“轮岗实习”等特别培训除了上述常规的培训,有些较大的出版社还推出了特别培训项目。外研社对于新编辑的培训, 推出了“轮岗实习”的新做法:在新编辑初步掌握了编辑基本技能之后,即开始进行轮岗实习, 每期时间约为两个月。轮岗实习的目的在于了解事业部情况和对编辑工作的特殊要求,包括 集体轮岗和个别轮岗两种形式。集体轮岗是指对于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到岗的应届毕业生,在 正

14、式到部门工作之前,由外研社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到部分事业部参加相关编辑工作;而 个别轮岗则是由各部门自行决定,安排属下的新员工到指定部门实习一段时间,当然,需要 人力资源部来进行部门间的协调。社内轮岗,既能够通过有效的时间,检验出新员工最适合 在什么样的部门(比如:编辑部门、市场部门)工作,以便人尽其才,又能够让新员工得到 综合能力的锻炼。特别是跨部门轮岗的编辑,通过直接亲历市场发行的磨练,让自己未来的 编辑生涯增添更多来自市场一线的感觉。除了社内轮岗之外,外研社推出了“书店实习”的培训新举措。他们认为:新员工不仅仅要具 备专业知识,更需要熟悉卖场、把握市场的综合能力。为此,新编辑参加销售实习

15、和培训成 为了“必备课程”。应届毕业生在入社不久,便会组织新编辑集体参加销售实习和培训。人力 资源部根据营销中心的年度计划,适当组织到社工作两年内的新编辑分批分期参加销售实 习,到各地书店担任促销人员,并撰写书店实习报告。仅仅这项培训,就要一个月的时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推出了非同寻常的培训方式:该社利用与香港一家出版社业务往来非 常密切的机缘,推出了“互派人员到对方相关部门工作半个月”的嵌入式培训方案。华东师大 社在每年7月份派5位社内的人员到对方部门工作,利用工作的机会,接受对方先进出版理 念、操作技巧的培训。“工作培训融为一体”。在每次“特殊培训”结束之后,华东师大社领导 都会要求参

16、与的编辑在编辑大会上做汇报,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在社内交流。而两边的新员 工的业务交流,也被列入这个培训方案之中。由于香港和内地的出版社有不同的企业文化, 他们通过对入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碰撞出一些新鲜的想法。记者感言:虽然诸如上述的特殊培训”并不是每家出版社都有条件实施的,但是,他们的 做法仍然给我们以启发。比如,小型出版社也可以推出“让编辑做一份市场发行方案”、“发 行员策划一本新书选题”的竞赛活动,让不同岗位上的新人体验其他部门的工作方式。而对 于“编辑进书店”,虽然不能像外研社那样广泛实施,但要求新编辑提交一份“书店体验8小 时”之类的文案,进行书店店员的“模拟体验”,也是对新编辑不错的培训方式。参加行业内统一组织的“专业培训”除了出版社自己组织的培训外,很多出版社特别是专业出版社还积极派出编辑参加行业内统 一组织的专业培训。记者了解到,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从2 0 0 0年以来,已经举办了九期新编辑培训班, 约有1 5 0 0多位出版社编辑参加了培训。学员范围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