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80719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填筑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填筑节通病及防治措施基是公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由面传来的荷载,所以应有足够的强、 稳定性和耐久性。基的强与稳定性, 受水、温、土质等客观因素影响, 同时也受车荷载的作用, 基设计、 施工方法及养护方法是否正确等人为因素 制约。第一章基通病特征1、填方堤施工后基整体或局部出现均匀沉。2、基出现纵向缝,严重时缝变宽,缝向土肩边缘伸展,缝处呈现错台,形成面。3 、基动或者边坡坍。施工方面形成原因:1 、软基处未达到设计深。2 、软土地基段堤填土速过快。3 、使用适宜的填又未采取相应的改措施或措施到位。5、填挖交界或非全宽填筑或分段填筑时交接面未作妥善处置形成的沉差。6 、施工中注意基排水,遇雨浸泡

2、基,后续施工中又未能及时复压。7 、堤填含水控制严,填土压实达到要求。8 、分层填土辗压时压实层厚偏厚,压实质差。9、分层填土未经初步找平,压实均匀。10、施工检测取样未按规程操作,实测压实存在虚假现象。11 、巨土或粗土中所言石径过大难以压实均匀。12、高塑性粘性土填筑堤工序连续,造成工后压实下。13、特殊地区的基施工未按规范操作。14、工程地质条件,原地面比较软弱(如沼地段等)填筑前未经换土或 软基处,形成压缩下沉或挤压位移。15、填石基石规格一,性质匀,乱石中空隙很大,在一定期限(如雨 季)可能产生局部明显下沉。16、填筑顺序当,未在全宽范围内分层填筑,填筑厚符合规定。17、基填筑压实达

3、到设计要求。18、施工人员责任心强,自检控制到位。施工防治措施1、施工时必须根据交通部有关施工规范、规程、工程质检验评定标准及建设 单位招标文件要求,对施工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质控制和管,在交工验收时, 能提交完整真实的施工原始记录、试验检测数据、分项工程自检数据等质保证 资。2 、对于地下水的埋置深和地面水对填方基的稳定性及施工影响, 施工前应 根据设计进补充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隔水,疏水措施。3、 重视原地面的处,加强地基的压实及加固,对于原地面横坡或纵坡陡于 1 : 0.5时应作成台阶状进处, 台阶宽小于 1米,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 填筑应由最底-层台阶填起,并分层夯实。4、地基处要点1)

4、施工顺序:无论何种处方法,应按设计要求先开沟排水,再清表整平原地面,做好填前压实,并整出-定的横坡。 沟塘必须在清淤换填分层碾压 至相邻地面高程后,方可进地基处。2)所有用于地基处的材,必须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的质标准。5、堤填筑要点1)堤填筑与速控制:地基处完成后,应适时进堤填筑。2)填筑宽,应按设计施工坡超宽碾压要求控制。摊铺厚,要线控制,并经常检查。3)沉观测:对于堤施工的安全稳定,沉观测很重要。施工时必须按规定埋设位沉测桩,并坚持正常观测记录。4) 以透水性较小的土填筑于堤下层,应作成4%的双向横坡。5)同性质的土应分别填筑,得混填,每种填层计总厚宜小于0.5 米。6)基应水平分层填筑,

5、每层需铺厚应超过试验段所确定的松铺厚。7)基填须符合设计和有关规定的要求。8) 基填的含水必须在最佳含水士2%的范围内碾压。9)碾压机具组合、碾压速、碾压顺序、碾压遍数均应与试验段确定的参数符合。6、细土 (含粉土、粘性土等)受雨及气温等的综合影响,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合安排工期,组织连续施工,雨后必须复压,后续施工前必须复压。7、应针对基在填筑过程中的稳定性 (如雨水冲制等)进分析并采取临时排水措施。8、 填的含水对压实效果影响极大,施工前应根据标准击实试验取得的数据, 按照施工气候条件及试压结果作出适调整。9、对采用粗或巨土填筑基时应根据压实机械的性能合确定分层压实厚,并需对最大径加以控制,

6、一般床下层最大径以大于压实层厚的2/3为宜,超过限定径的巨应在出场前先加以剔除,压最上层应控制径小于 10cm,以于床顶面平整的控制。10、 一定要注意能用两种同性质的土进混填施工,特别是能用透水 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11、在碾压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软弱层出现,应及时清除并换填性土壤重新 碾压。并进压实和含水的检查,待检查合格后方可填筑上-层。土工合成材的铺设和保护措施1、铺设材前,先将场地整好,以免土层表面有坚硬凸出物穿破土工合成 材。2、填筑碎石垫层时,应采取沿土工合成材两侧边缘倾斜填,以免造成 其损坏。3、土工合成材女代铺好后应即用土填盖,防止在日下晒。4、施工现场中发现土工合成材

7、有破损时必须即修补好。桥涵台背回填质要求及措施。1、应选用渗水性土填筑,得将构造物基础挖出来的质土混入填中。2、台背后回填土应与锥坡填土同时进,涵、通道台背填土,应两侧p对 称均匀回填。3、施工中要防止雨水渗入,对已有积水应挖排水沟或用水泵将其排除,对 于地下渗水,可设盲沟引水。4、 应在最佳含水状态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每层松铺厚宜超过20 厘米。但涵顶填土 50厘米内应用轻型静载压机压实,以达到规定的压实为准。5、为保证填方压实质,在比较宽阔部位应尽使用大型压实机械,只是 在临近构造物边缘大型机械到的地方处, 采用人工配合小型夯实机械,分层 夯实。浆砌工程节要求及施工措施、按设计要求,正确

8、测定砌体平面位置和高程,根据断面尺寸,设样架作为 准绳,使砌筑时做到直线直顺,曲线圆。、的节和规格及砂浆所用的质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浆的拌合应符合规定的配合比要求,随拌随用,保持应有的和性。、头应错缝砌筑,相互咬紧,浆砌时砌头应坐浆挤紧,嵌缝后砂浆饱满,无空 现象。、头和石在使用前必须浇水湿,润,表面如有土应清洗干净。、筑上层石头时应避免震动下层砌头。、石工程必须在每隔分段设置沉缝,缝宽为。、缝应内外上下垂直贯通,缝的宽窄一致,内用粘土或砂浆填紧密,外用沥 青麻絮填封闭。、体勾缝为凹缝或平缝,严禁勾凸缝。第二章一、基碾压出现弹簧形成原因:1. 碾压时土的含水超过最佳含水较多。2. 高塑性粘性

9、土 砂化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3. 翻晒、拌合均匀。4. 碾压层下存在软弱层。防治措施:1. 低塑性高含水的土应翻晒到规定含水方可碾压。2. 高塑性粘性土难以粉碎,应进两次拌灰并存放-段时间,使其充分 砂化 。3. 对产生弹簧的部位翻挖掺灰后重新碾压。二、基压实够形成原因:1. 碾压遍数够。2. 压机节偏小。3. 松铺厚过大。4. 碾压均匀,局部压。5. 含水偏离最佳含水超过规定值。防治措施:1. 确保压机的节及碾压遍数符合规定。2. 采用振动压机配合三轮压机碾压保证碾压均匀。3. 压机应进退有序,前后应有重叠。4. 基土应在接近最佳含水时进碾压。三、基积水严重形成原因:基表面平整。基表面未设横

10、坡或出现倒坡。防治措施:基压实前应整平。基表面应设的横坡。四、基边坡被冲刷形成原因:过早的削坡而边坡防护工程未能及时跟上。未设临时急槽和拦水埂。每次雨水冲制后未及时修补基。边坡未植草防护。伊止措施:削坡后边坡防护工程应及时跟上。应设临时急槽和拦水梗和排水沟。应及时填平冲沟。五、压实层表面松散形成原因:施工段偏长,拌和、粉碎、压实机具足。粉碎、拌和后未及时碾压表层失水过多。3.压实层土的含水低于最佳含水过多。防治措施: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与最佳含水差在规定范围内。适当洒水后重新进拌和碾压。、基表面网状缝形成原因:土的塑性指数偏高或为膨胀土。2. 碾压时含水偏大,且未能及时覆土。3. 压实后养护到位

11、,表面失水过多。防治措施:采用合格的填,或采取掺灰处。2. 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土填筑基,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接近最佳含水。3. 加强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过分损失。4. 认真进施工组织安排。七、基表而起皮形成原因:压实层土的含水均匀且失水过多。为调整高程而贴补薄层。4. 碾压机具足,碾压及时,未配置胶轮压机。防治措施:确保压实层土的含水均匀且与最佳含水差在规定范围内。认真进施工组织计划,配备足够合适的机具保证翻晒均匀、碾压及时。八、基表而出现放炮形成原因:石灰消解充分。防治措施:石灰应在使用前天进充分消解,并过筛。九、基压实超密形成原因:未认真进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误差较大。基填均匀。3.采用重型

12、压实机械,压实功偏大。防治措施:a)在取土坑取有代表性的土样认真进标准击实试验,同土样应分别进标准击实试验。b)选择均匀的填。十、基灰土灰剂均形成原因:基土的砂化充分。基掺灰未按工艺要求划格洒灰。拌和均匀。防治措施:a)液性较大粘性土应充分砂化。b)应严格按掺灰基施工工艺进洒灰、粉碎拌和,采用稳定土拌和机进拌和。十一、基灰土灰剂足形成原因:施工单位偷工减,未按规定打格撒灰。石灰堆放时间过长;或拌和碾压及时。较长时间堆放的石灰未覆盖。防治措施:确保石灰的掺。石灰消解后要在天内及时用完。堆放时间过长的石灰,应事先用彩条布或土覆盖,使用前重新测定其有效钙镁含,必要时重新调整掺灰剂。洒灰后应及时拌和碾压。十二、基边缘压实够形成原因:压实机具未走到边缘。基填筑宽足,未实超宽填筑。防治措施:a)基按设计要求超宽填筑。b)控制碾压工艺,压机-定要驶到基边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