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805107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声律启蒙(一)主备人 唐爱华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认识。2,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 理解押韵的用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配乐简介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清代车万育编著,文字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对于我们了解韵律、积累词语有很大的帮助。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2、背诵声律启蒙。3、教师小结,引出课题。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还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将学习声律启蒙(一)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书认真听,标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

2、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学习第一段。1、学生自由读第一段,模仿老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四、学习第二段1、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2、根据注释,小组交流一起理解含义。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4、尝试背诵。五、课外延伸:对对子游戏地球上有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漂亮多变的花草树木,可爱有趣的小动物。我们都很喜欢他们。我们还把他们编成了有趣的对子。对对子

3、很有趣,也很简单,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今天我们也来对对子。、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押韵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声律启蒙(二)主备人 窦真真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熟读会背文章。2、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古文的韵律的美。3、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语句的对仗工整。4、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5、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2 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熟读成诵,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

4、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四、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

5、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五、知识链接:第4页六、拓展活动:第4页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二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调动学生的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古文韵律美和语句的对仗工整,让学生诵读积累,体会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声律启蒙(三)主备人 商涛一、教学目标:1,粗通文章,大体了解所学典故的内容

6、。2,培养对祖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学会简单的对对子。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崖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

7、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上海什么地方做亲子鉴定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第6页 六、拓展活动:第6页 七、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声律启蒙三剩余部分,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学

8、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大体了解所学典故的内容,培养了学生对祖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4、 笠翁对韵(节选)主备人 宋桂芳一、教学目标: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二、教学准备:音乐、多音字、古诗送杨山人归嵩山、五岳的名称等。三、教学重点:背诵笠翁对韵;教学难点:拓展知识古诗欣赏。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复习、集体复习一遍;个别学生背诵展示(注重复习,让学生知道温故而知新的道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

9、基础。并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树立学生自信心。)。二、新授:1、教师范读一遍新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生尝试朗读一遍。教师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3、游戏“火眼金睛”,教学生学习文中的生僻字,为朗读扫除障碍。师:我要考验一下你们,我还听说你们有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此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竞争中,孩子们注意力很集中。)4、 学生朗读两遍,加深对生字的认识。5、 学生同桌讨论,寻找文中的多音字: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多音字学生齐读,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课下写到书上。6、 学生朗读三遍。(古语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此环

10、节培养了学生大声朗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文中多音字的读法。三、温馨点示 1、 学生同桌共同讨论寻找韵脚(年,千,娟,雁,蝉。)3、游戏:双簧、接龙、藏宝。(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4、总结、评价、奖励获胜的小组。四、拓展延伸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5、登金陵凤凰台主备人 代玉平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一、 导入

11、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二、检查积累(李白诗中的名句)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三、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介绍李白(略)写作趣事:黄鹤楼与凤

12、凰台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五、 翻译诗歌(略)六、 分析鉴赏:师以“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诗歌能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语导入:1 、介绍传说(略)2 、提问、交流:A/“凤去台空江自流”的“自”是什么意思?此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B/“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C/“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写远景,所写景色有何特点?有何作用?D/“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 比喻:“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拦贤臣,或喻皇帝被奸臣包围。借代: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2) “长安不见”暗点诗题中的“登”字。触景

13、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3) 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且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可见他内心的赤诚。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是人产生强烈的共鸣。3、小结: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4、分析景情关系:情景结构特点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1/先景后情;2/先情后景;3/纯景含情;4/先事后景5、分析诗中景与情存在怎样的关系?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了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让学生把握了诗

14、歌景与情的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6、古诗两首(一)主备人 程善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2、通过学生熟读古诗、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了解诗意。3、 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二、重点难点: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背诵这两首有关感怀历史的诗歌,积累怀古诗的知识,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三、教学过程:一、回忆怀古诗学生背诵学过的怀古诗,引入本课汴河怀古二、学习汴河怀古(一) 作者简介(二) 新授1、示范诵读,正确认读2、学生读诗,找出不懂得词语。3、解析不懂得词语及整首诗的意思。4、细读古诗,理解诗意。5、欣赏插图,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三)学习题乌江亭1、作者简介2、示范诵读,正确认读。3、解析难句4、细读古诗,理解诗意5、反复读诗,体会情感6、拓展活动:体会本诗与王安石乌江亭的区别三、知识链接:垓下之战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采用让学生熟读古诗、合作探讨等教学方法,学生了解了诗意,感受到了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