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电影漫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80290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路电影漫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公路电影漫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公路电影漫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公路电影漫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公路电影漫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路电影漫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路电影漫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路电影漫谈一、公路电影产生的文化背景公路电影作为类型片的一个分支,它的源头与我们熟知的西部片一样,都起源于美国。 从埃德加?乌尔麦于1945年导演的绕道和约瑟夫?刘易斯于1949年导演的嗜枪狂, 到上世纪7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决斗和波格丹诺夫的纸月亮,公路电影逐渐成为一 种独立于其他片种之外的全新的电影类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几乎与越战期间反战思潮同时兴起的达达主义,以萨特为代 表的存在主义等新思想的相继洗礼,大量文艺青年涌出城市,在遍布全美的公路干线进行旅 行,他们服装前卫,吸食大麻,聚众在乡村进行公社生活。早期的优秀公路电影如逍遥骑 士便以这种生活为背景。此外亦有大量电影将公路电影元

2、素引入其中,如反映越战一代美 国青年成长的阿甘正传即有公路电影元素,另外如末路狂花摩托日记、天生杀 人狂等亦是包含大量的公路元素的电影。在检阅公路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类型定义的一些资 料中,可以发现对上述提到的某些片子是否归入公路电影存在着一些争议,那么什么样的电 影可归为公路电影类型呢?按照美国的电影类型细分法中,有种roadmovie,即公路电影, 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公路电影作为类型片的一种,与西部片颇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美 国文化特有的产物,两者描绘的也都是对美国边疆的探索。不同之处在于,公路电影的时代 背景设定在20世纪,车辆成为冒险探索的工具;西部片的时代背景大致在19世纪到20 世

3、纪初,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骑马呼啸的西部牛仔。进入20世纪中期,从某种意义上理解, 可以说是发达的公路网络催生了公路中国影视电影这一新类型电影。从精神内涵来说,西部 片影片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搏斗的过程,与自然力量和各种势力的斗争,大多是主人公 需要奋斗克服的、自然或未开化的对手。公路电影则受到现代思潮的影响,主人公在沿途所 遇到的事件与景观,多半是在为其本身的孤独疏离作注脚。公路电影中的主人公行为让人们 联想到西部片里英雄牛仔们跨越山川荒漠不同之处在于胯下不再是骏马而是现代的摩托和 各式各样的汽车,旅途中迎接他们的也由未开化的蛮族变成了一个个汽车旅馆和同样没有目 的的游荡的年轻人们。西部电影

4、里的旅程,是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公路电 影里的旅程,则多半是主角为了寻找自我所作的逃离,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发生的结 果是这条路把他们带到空无一物之处,他们的自我也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简而言之,西部片突出个人的冒险刺激与探索开拓,而公路电影则反映人的内心情感, 是寻找自我的旅程。二、公路电影的主题与特点联系到近几年公路电影的发展现状,我们仅仅看到一部阳光小美女在世界范围内大 放异彩。而当我们跳出好莱坞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公路电影的话,相较于逍遥骑士 一类片子横空出世的划时代性,更多的公路电影则是在默默地书写着人类追寻、浪游、回归 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中,奥德赛最早确

5、立了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即追寻、浪游和回 归。特别是追寻主题,从荷马史诗时期奥德赛到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歌德的 浮世德,都在这个主题模式之中。比如巴西导演沃特?塞勒斯的中央车站,就以一个 中年女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展现了这种人性的追逐与回归。以雌雄大盗为例,这部以公路为主要载体的电影的诞生被电影史学家看作是新好莱 坞的开端。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讲,公路电影的主题其实就是它的反文化性。好莱坞以公路电 影的形式向反文化开放,看似偶然,其实却是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现代工业发展和美 国60年代文化新思潮发展的必然。行走和寻找、流浪与漂泊的永恒话题结合现代文明的产 物汽车和公路带着经典好莱坞主流电

6、影通常不会涉及到的敏感话题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 具有独立性、革命性、叛逆性甚至颠覆性的对现实世界失衡的抨击,对传统的好莱坞主流电 影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公路电影虽然最早是以颠覆性的面目出现,但在其后的发展中还是依赖于一系列常见的、公认的、重复的主题,慢慢沉淀出自己的类型特点,形成了一些可以认 为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叙述:首先,公路电影通常是一个关于逃离和寻觅的传奇性故事。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应接不 暇的考验,在考验的过程中,他/她的真正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末路狂花(雷德利?斯 科特1991年作品)将公路电影中两个男人一起旅行及雌雄双盗的性别身份置换为两个女人, 表现女人对于主体身份的诉求,颇具女性主

7、义电影的特质。中央车站(沃特?赛勒斯1998 年作品)在儿童和中年女人的互相救赎中寻找国家(巴西)和全人类的永恒之父,电影对于 女人和儿童的刻画使观众在观赏影片的同时感受到创作者的强烈的人文关怀。阳光小美女 (乔纳森?戴顿2006年作品)、公路之旅(安德鲁?布莱克2007年作品)则在一段令人啼笑 皆非的旅程中展开对于当代人的心灵治疗,导演希冀以此来探讨弥合日益冷漠的家庭关系的 可能。随着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深入,公路电影所表现的旅程渐渐向人物内心领域延伸。其次,典型的公路电影主要表达人物在路上的感受,并不重视旅程的终点,旅程本身即 是目的。而通常发生的结果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这条路把故事主角们带到

8、空无一物之处。逍遥骑士中是两位男主人公的意外身亡让旅程戛然而止,在德州巴黎一片的结尾, 特拉夫斯开着车又开始了不知所终的旅程。末路狂花中,塞尔玛和路易斯悲壮地纵车飞 下悬崖。天生杀人狂里狂暴的米基煽动监狱暴乱,逃出监狱,最后不知所终。我心狂野 中的罗拉在几年后带着儿子去见赛勒,塞勒拉着罗拉带着共同的梦想携手而去,阳光小美女 奥利佛并没有拿到想要的荣誉,但在路上,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这段旅程已经改变了她和她 的家人最后一点,典型的公路电影往往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如汽车、摩托车等,同时还 必然要配备一条以实体形式出现的道路。它不仅是整个影片的载体,更是导演作者使影片充 满隐喻和象征的重要因素。进

9、入旅程之后,作为具有隐喻功能的结构性因素,公路既是主人 公活动的场所又是诸多故事发生的环境同时也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交流 的纽带。公路的绵延不断和永无止境为渴望逃离和矛盾纠结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路上 发生着的不间断的新鲜遭遇凸现着主人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重要性。沿途的诸多事件和景 观,将异化的环境远远抛在身后,公路本身,才是渴望逃离的人的自由之地。上面虽然说到 公路电影不重视旅程的结局,但是即使公路电影并不看重旅程的起点和终点,公路电影也不 可能脱离公路这一意向载体存在。狭窄的小街或者空阔寂寞的大道,连接起了城市之间的一 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小镇、乡村、加油站、快餐店、汽车旅馆、

10、医院、电影院,在其上面的一 切:行人、搭车人、骑自行车的人、坐轮椅的人、狗、邮递员,消防员、乱窜马路的人、无 聊的流浪汉、长相帅气的痞子等等,都可能和故事发生关系。当然,每一部类型电影在标准 化了的叙述之外,一定或多或少地有另外的创意,从而使类型模式处于不断凝固又不断变化 的动态模型中。一、公路电影产生的文化背景公路电影作为类型片的一个分支,它的源头与我们熟知的西部片一样,都起源于美国。 从埃德加?乌尔麦于1945年导演的绕道和约瑟夫?刘易斯于1949年导演的嗜枪狂, 到上世纪7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决斗和波格丹诺夫的纸月亮,公路电影逐渐成为一 种独立于其他片种之外的全新的电影类型。经历了两次世界

11、大战,以及几乎与越战期间反战思潮同时兴起的达达主义,以萨特为代 表的存在主义等新思想的相继洗礼,大量文艺青年涌出城市,在遍布全美的公路干线进行旅 行,他们服装前卫,吸食大麻,聚众在乡村进行公社生活。早期的优秀公路电影如逍遥骑 士便以这种生活为背景。此外亦有大量电影将公路电影元素引入其中,如反映越战一代美 国青年成长的阿甘正传即有公路电影元素,另外如末路狂花摩托日记、天生杀 人狂等亦是包含大量的公路元素的电影。在检阅公路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类型定义的一些资 料中,可以发现对上述提到的某些片子是否归入公路电影存在着一些争议,那么什么样的电 影可归为公路电影类型呢?按照美国的电影类型细分法中,有种roa

12、dmovie,即公路电影, 主要是以路途反映人生。公路电影作为类型片的一种,与西部片颇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美 国文化特有的产物,两者描绘的也都是对美国边疆的探索。不同之处在于,公路电影的时代 背景设定在20世纪,车辆成为冒险探索的工具;西部片的时代背景大致在19世纪到20 世纪初,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骑马呼啸的西部牛仔。进入20世纪中期,从某种意义上理解, 可以说是发达的公路网络催生了公路电影这一新类型电影。从精神内涵来说,西部片影片强 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搏斗的过程,与自然力量和各种势力的斗争,大多是主人公需要奋斗 克服的、自然或未开化的对手。公路电影则受到现代思潮的影响,主人公在沿途所遇到的

13、事 件与景观,多半是在为其本身的孤独疏离作注脚。公路电影中的主人公行为让人们联想到西 部片里英雄牛仔们跨越山川荒漠不同之处在于胯下不再是骏马而是现代的摩托和各式各样 的汽车,旅途中迎接他们的也由未开化的蛮族变成了一个个汽车旅馆和同样没有目的的游荡 的年轻人们。西部电影里的旅程,是为了主角要完成某一特殊目的而存在。公路电影里的旅 程,则多半是主角为了寻找自我所作的逃离,旅程本身即是目的,而通常发生的结果是这条 路把他们带到空无一物之处,他们的自我也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了。简而言之,西部片突出个人的冒险刺激与探索开拓,而公路电影则反映人的内心情感, 是寻找自我的旅程。二、公路电影的主题与特点联系

14、到近几年公路电影的发展现状,我们仅仅看到一部阳光小美女在世界范围内大 放异彩。而当我们跳出好莱坞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来看公路电影的话,相较于逍遥骑士 一类片子横空出世的划时代性,更多的公路电影则是在默默地书写着人类追寻、浪游、回归 的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中,奥德赛最早确立了文学创作的三大主题,即追寻、浪游和回 归。特别是追寻主题,从荷马史诗时期奥德赛到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世德,都在这个主题模式之中。比如巴西导演沃特?塞勒斯的中央车站,就以一个 中年女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展现了这种人性的追逐与回归。以雌雄大盗为例,这部以公路为主要载体的电影的诞生被电影史学家看作是新好莱 坞的开端。从这

15、一层意义上来讲,公路电影的主题其实就是它的反文化性。好莱坞以公路电 影的形式向反文化开放,看似偶然,其实却是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现代工业发展和美 国60年代文化新思潮发展的必然。行走和寻找、流浪与漂泊的永恒话题结合现代文明的产 物汽车和公路带着经典好莱坞主流电影通常不会涉及到的敏感话题边缘人物的生存状态, 具有独立性、革命性、叛逆性甚至颠覆性的对现实世界失衡的抨击,对传统的好莱坞主流电 影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公路电影虽然最早是以颠覆性的面目出现,但在其后的发展中还是依 赖于一系列常见的、公认的、重复的主题,慢慢沉淀出自己的类型特点,形成了一些可以认 为是标准化模式化的叙述:首先,公路电影通

16、常是一个关于逃离和寻觅的传奇性故事。故事中的主角经历了应接不 暇的考验,在考验的过程中,他/她的真正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末路狂花(雷德利?斯 科特1991年作品)将公路电影中两个男人一起旅行及雌雄双盗的性别身份置换为两个女人, 表现女人对于主体身份的诉求,颇具女性主义电影的特质。中央车站(沃特?赛勒斯1998 年作品)在儿童和中年女人的互相救赎中寻找国家(巴西)和全人类的永恒之父,电影对于 女人和儿童的刻画使观众在观赏影片的同时感受到创作者的强烈的人文关怀。阳光小美女 (乔纳森?戴顿2006年作品)、公路之旅(安德鲁?布莱克2007年作品)则在一段令人啼笑 皆非的旅程中展开对于当代人的心灵治疗导演希冀以此来探讨弥合日益冷漠的家庭关系的 可能。随着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深入,公路电影所表现的旅程渐渐向人物内心领域延伸。其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