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802476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中职教育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建设邱才训课程意识是一种课程视觉,是对课程的一种理解,或者说是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因为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课程建设是一种课程行动,是课程的改革与建构的行动(或称行为)。因此,课程建设就是建构一种教育。一、广义课程辨在课程建设研究中对课程概念的认定存在两种不同的选择,一种是把教学作为上位概念,课程是教学的下位概念,例如在教学计划的框架内设置若干门学科课程,每门学科课程用教学大纲去规范,即教学概念大于课程的概念,课程从属于教学,课程仅指某门学科,“课程即学科”,这是一种狭义的课程概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课程

2、与教学论专家普遍认同了课程作为教学的上位概念的理论主张,课程不再仅仅指向学科 ,“课程”被视为“育人的蓝园”,课程是“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总和”,这是世界范围内课程意识的一种更新和进步。本研究顺应国际课程理论研究潮流,尝试使用广义的课程概念。因此有必要对有关概念作如下讨论。(一)课程的定义钟启泉教授对课程作过广义的界定:“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徐国庆也主张使用广义的课程概念,其观点是:“课程是为师生共同学习所设计的教育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范围广泛的教育活动和经验。徐国庆还做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如果把一

3、所学校比喻为一个工厂,那么课程就是这个工厂的生产线,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的过程。如果生产线落后,那么不管工人的技能如何精湛,他也不可能生产出高效率、高质量的产品,因为工人的生产行为是受生产线水平制约的,也就是说,如果课程落后,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不可能达到高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到课程制约的。可见,课程的构成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规划”部分。这部分是课程开发者(主要是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或学校的上级行政部门)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依据一定的课程理念而精心选择、开发、编制的教育与培训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其二是“实施”部分。这部分是课程实施者(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在力求理解和

4、把握课程文本(指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所承载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现代课程内涵不仅包含静态的课程设计,而且还包含了动态的教学过程。(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基于广义的课程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应理解为,课程是教学的规划,教学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姜大源教授认为“课程”一词比现在常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更有概括性。“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涵盖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全部意义。课程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进程的总和”。徐国庆则主张“教学计划应改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应改为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应改为课程内容”。事实上这两组概

5、念并非是对等的,而是有重要区别的。例如,国际上认同的课程标准通常是指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它是同一专业某一科目共同的、统一的,并且是最低的,即基本的要求。而教学大纲则侧重于对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规定,由于只是“大纲”,因此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往往停留于抽象的表述,不够具体明确,针对性不强。又如,课程内容通常是指课程文本的内容,而教学内容则是指经过教师理解和加工后实施教与学的内容。因此,教学效果既取决于课程规划的质量,又取决于教师的理解和加工水平,还取决于学生知识与习得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经历课程的规划,到课程的实施,再到课程的认知与习得,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能

6、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实际存在三种课程:课程计划(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统称文本的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施教过程称为实施的课程;学生投入学习以及所发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称为习得的课程。可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两个不可避免的落差,一是实施课程与文本课程的落差。二是习得课程与实施课程的落差。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必须尽可能缩小这两个落差,只有减少“落差”,才能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二、课程建设的结构性分析课程是可以按层次划分的。一般地说,课程建设是在四个层面上进行的。(一)学校层面的课程建设包括办学理念 的确立、专业设置的统筹、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立、学校课程管理组织的

7、建构等。广州电子信息学校从学校层面审视专业课程改革,实施“大专业、活模块”课程设置,引发了旧专业的调整和大类专业的重组(见图1)。学校将原来设置的七个专业调整为电子与信息、计算机及应用、智能技术三个大类专业;在每个大类专业下各设置若干个专门化方向。这种专业设置模式至少有三个优点:其一是能够将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地优化整合;其二是增强了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各个专业下的专门化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程度进行动态取舍;其三是可以延长专业设置的寿命,有利于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图1:大专业、活动模块的课程结构(二)专业层面的课程建设主要任务是改造或开发专业课程,形成专业课程方案,其内容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范围

8、、课程结构、课程门类、学习年限、学分分配等。其关键是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结构的重建。专业课程建设的步伐有多大,取决于学校自身的条件。专业层面的课程建设一般包括改造水平的课程建设和创新水平的课程建设。对专业课程的改造,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与实施,或为改良,或为修修补补,或为革新,或为推倒重来,总这不能一刀切,要看到学校的发展处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办学条件。对于办学条件有限的学校,“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也许是一种好模式,并非某些学者所说的是“换汤不换药”。对已有专业课程的改造可以采用一种“集群式模块课程”(见图2)。学生用三年时间分别完成三个集群式课程模块的学习,其中第一年不分专业

9、,第二年实行专业选择,第三年选定专门化方向。这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无疑是一个进步:它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重新划分课程内容,实现了模块化的集群课程;使开设大量的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成为可能,增大了课程的选择性;便于对不同课程模块赋予一定的学分,使学校课程管理更加规范。图2:集群式模块课程结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选择专业选择专门化方向课程创新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结构的创新。职业教育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学校的内部条件也差异很大,因此,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让全体女性公民天天都穿旗袍是不现实的,因此用一种课程模式去统驭一个特大城市的课程改革是难

10、以想象的。课程结构的创新成为了中职教育广泛关注的问题,此问题将在第六节讨论。(三)分科层面的课程建设其主要任务是课程标准的编制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组合。广州的课改成果表明,课程标准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课程标准,除学科课程标准外,还包括实训课程标准、项目课程标准和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其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框架、课时安排、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建议等。课程内容选择、开发、组合的重要载体是教材,在教材中,课程内容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顺序和心理逻辑顺序加以组织。属于概念、原理知识,被组织成认知型态的教材;属于技术、实践知识,则被组织成习得型态的教材。教材既包括纸质教材,如教科书、图表、挂

11、图等;又包括非纸质教材,如音像教材、计算机教学软件、网络教材等。(四)教学层面的课程建设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富于生命活动的动态部分。教学层面的课程建设主要表现为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建构、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等,其常规的活动方式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课程结构单一必然导致教学方法单一。中职教育课堂教学一度充斥着“规例”法的教学,这种方法通常是先“规”后“例”,即先进行概念和原理的讲解,然后再举例子“对号入座”,这种教学方法把理论的认知作为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而把实践作为理论的延伸,于是“在黑板上练技能,在课堂上开机器”随处可见。在课程实施中,理论

12、与实践“错位”,使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种种困惑,必须把这种被颠倒了的关系再颠倒过来,即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源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职业教育必须重视让学生“基于行动而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只有当学生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当前实践所遇到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 变革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件十分艰难、痛苦的事情。课程创新过程中将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先进的课程模式与落后的课程实施方式”并存的局面,因此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策略、方式、方法的变革,也是课程建设研究中十分紧迫、不容忽视的任务。三、 实证研究:课程建设必经的技术路线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一要立足于对现有骨干专业课

13、程的改革,二要开发适应经济发展新态势的新专业或专门化方向。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程创新,就必须遵循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开发思路和方法,其中,开展实证研究,做好职业分析是必经的技术路线。(一)开展社会需求调查,透视课程开发需求实证研究的前提是开展社会调研。那种不顾社会需求,不经过实证研究,闭门造车地设置课程的传统作法已与职业教育发展不相适应,广州中职教育课程建设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大力倡导实证研究。众所周知,劳动市场的需求信息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基础。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劳动市场的预测和教育机构本身的特点进行课程开发,已成为职业自身生存发展的第一要求,成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任务。作为课程建

14、设的前置研究,社会需求调研通常包括五项研究:一是区域经济特征及发展趋势的调研;二是区域对中职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三是区域企业用工需求情况的调研;四是对本校课程设置情况的反馈分析;五是对本校教学资源的调查统计分析。广州番禺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在“区域经济特征及发展趋势的调研”中,总结了番禺经济发展的六个特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进出口贸易活跃;产业集聚势头明显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工商企业数量众多;城市化过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研究者认为,番禺经济发展的以上特征对中职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一,番禺区产业结构调整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将产生重要的导

15、向作用。1第一产业相关专业中,与现代都市农业及市政园林相关的专业如园艺、花卉、园林设计等有一定的发展空间。2第二产业中与汽车及零配件相适应的汽车类专业,与数控机床、输配变电、数字家电、灯光音响相适应的机电加工、模具、机电、电子信息、电子技术专业,与动漫游戏、珠宝首饰产业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工艺美术、动漫设计等专业应是中职教育重点发展的专业。3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产业聚集及发展总部经济,以及个体私营企业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决定了财经商贸旅游类专业如会计、金融、国际商务、文秘、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游等专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二,番禺区经济发展对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1番禺区

16、产业的升级换代,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生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就业方向,而中小企业从成本考虑,期望招到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或尽可能的缩短新入职员工的岗前培训、岗位适应周期。中职毕业生要保持就业竞争力,必须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作为中职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重点,通过课程的优化,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因此,中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可以具体为:使毕业生具备“必要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2番禺的经济环境要求中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利于毕业生的体面就业,番禺地处经济发达的珠三角腹地,经济的持续增长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本地生源毕业生不愿从事工作强度大、条件艰苦的工作。有的工作岗位,例如汽车维修、机械加工,即使收入不菲,也少有本地毕业生愿意从事。在番禺区内的中职学校以本地生源为主的招生格局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