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799623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文言文选择题阅读训练(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北川西苑中学 2014级期末复习之 八年级上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 姓名 一、小石潭记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佁然不动 【愣住的样子】 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B俶尔远逝 【忽然】 悄怆幽邃【寂静的让人感到忧伤】C往来翕忽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犬牙差互【狗的牙齿】D明灭可见 【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斗折蛇行 【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心乐之 B凄神寒骨C皆若空游无所依 D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

2、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练习之二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清冽清澈B、佁然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C、俶尔远逝远逝游到远方去了D、日光下澈下澈直接照到水里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卷

3、古底以出何以战B、斗折蛇行欣然起行C、隶而从者城居者末之知也 D、明灭可见乃入见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这篇山水游记文字不多,却把潭、水、鱼、源头、岸势等景物写得生动细致,精美异常。B、文章描绘了小石潭四幅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潭水奇,潭石奇,潭源奇,潭的氛围奇,分别突出了小石潭的水清澈、石怪异、源神秘、氛围幽。C、虚实结合是这篇游记写景中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此句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反映的是水清。D、从全文看,作者把小石潭环境的清幽和自己的心境巧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

4、排遣苦闷,固守操行的自嘲与自解。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练习之三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靠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澈通“彻”,穿过,透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居居住D、四面竹树环合环环绕2、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其岸势犬牙差互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C、夫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下面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从小丘西行B、斗折蛇行C、犬牙差互D、伐竹取道4、对课文内容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写游鱼、阳

5、光和影子,主要是为了表现鱼儿的可爱。B、本文描写的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在写景状物中寄寓了凄苦忧伤之情。C、作者写小石潭,融情于景,借景抒怀,静中有动,动静结合。D、作者下面描写潭水“水尤清冽,”然后用“全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影布石上等从侧面烘托,突出潭水清得出奇。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石潭记练习之四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B、隶而从者 隶:随从,跟从C、往来翕忽 翕忽:轻快敏捷 D、水尤清冽 清:清凉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6、 )A、心乐之 B、邑从奇之C、不耻下问 D、日光下澈3、下列说法有误的两项是( )( )A、小石潭记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写的著名山水游记。B、文章开头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句中的“心乐之”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C、柳宗元用高超的手法,精细准确而又生动地描绘出令人惊叹的奇特画面。这些画面是:潭水奇,潭石奇,潭源奇,潭的氛围奇。D、小石潭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只能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达到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目的。 4、翻译下面的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二、记承天诗夜游1、下列句子中

7、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月色入户 木兰当户织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迷,不复得路C相与步于中庭 于时冰皮始解D似与游者相乐 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3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

8、出了一个“闲”字。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 三、游恒山记练习之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拄着,扶着】B又一里,则土石皆赤。 【红色】C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 【塑造】D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 【队伍】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北:故树皆在北 北瞰隔山一重B上:循崖乘峭而上 上负绝壁C翳:杂树阴翳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D曰:亭曰望仙 有杰坊曰 3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是A 游恒

9、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课文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B文章是按游踪的顺序组织材料的,移步换景是写作上的突出特色。文章中的方位词语使用得准确恰当,文章中有几处生动的比喻,使考察纪录细致、生动,富有文学意味。C“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这几句描写,突出了北岳殿高大的特征D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客(1586-1641),清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从青年时起,开始了旅行探险的生活,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 南等

10、十六个省。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译:(2)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译:游恒山记练习之二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循崖乘峭而上乘凭借B、上负绝壁负背、背对着C、穹碑森立穹弧形的D、台中像群仙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是石路萦回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倚而室之人不知而不愠C、崖半为寝宫山峦为晴雪所洗D、久之棘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11、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描述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B、“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句中“渐”“筛“两字生动传神,写出山势向上走高的变化形势和山路上松林密布的景象。C、本段写景,虽是简笔,格调却清新感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外物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D、本文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由远及近,将各种景物及地名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不加夸饰。4、翻译下面的句子。(1)、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2)、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游恒山记练习之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风翳净尽 云雾 B

12、、循崖乘峭而上 (顺着,沿着)C、台中像群仙 好像 D、槎枒枯竹 (参差不齐的样子)2、加点的词的用法 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月明辉室 B、还过岳殿东C、倚而室之 D、任意东西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徐霞客,号霞客,清代地理学家,所著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古代地理学的名著。B、本文介绍了恒山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C、本文详略得当,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写景为主,藏议于于景,科学 性与文学性相结合。D、恒山是著名的五岳之一,其他则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了徐霞客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他不畏艰险,不怕吃苦,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B、本文略写了上山登顶的经过,详写了登顶之后的远眺所见之景,详略得当,富于变化。C、“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发型师山极为险峻,上山本艰难,下山就更难了。D、文章按游踪顺序组织材料,移步换景,描述了登临恒山的过程和所见。5、翻译下面的句子。(1)、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3)、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枒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