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798875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校企共育行业英才在 2017 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上,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在参加的 58 个竞赛项目中,获得13 金 24 银 19铜共计 56 块奖牌,成绩居南京市总分第一名。同年,学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4 金 1 银的佳绩。截至目前,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在各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世界奖项 12 个,亚洲杯奖项 12 个,国家级奖项 47 个,省级奖项 312 个,连续多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学校还曾成功承办过全国职业院校美发与形象设计技能大赛,收到了来自部委的好评。多年来,以校、市、省、国家四级架构的技能竞赛模式为平

2、台,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通过赛事的参与、培训和组织,将自身的专业人才培育与行业的技能人才需求充分对接,全面深化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本位评价标准,实施职业能力本位的评价与鉴定体系。通过“以赛促学”、“ 以赛促训 ” 、 “赛训结合” 、 “强化技能” 和 “知行合一”等实践形式,充分检验自身的教学成效、校企合作成效和人才培养成效。通过多年的技能竞赛备赛实践,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意识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充分依托企业的多元化资源、专业技术平台和管理模式,实现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升级。2005 年

3、,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与德国宝马集团共同创立了“BEST ”项目(即BMW Education of ServiceTechology 宝马售后英才教育项目) ,并在校内建立了金陵中专宝马培训基地,建成机电基地、钣喷基地,涵盖 9 个技术、 2 个非技术、 4 个钣喷教学单元。依托宝马雄厚的行业技术背景,学校因此获得全球同步的先进技术与丰厚资源。学校将金陵中专宝马培训基地作为技能大赛最为重要的备赛平台,将最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引入技能大赛的备赛管理中。从人员架构到职责,从培训组织到环境卫生,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管理,形成建立了“人才选拔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教师培训质量”等质量监控体系。使学校的

4、各项管理制度与体系与大赛人才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匹配,提高了自身备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效能化水平。以赛促学,强化技能学习氛围学校以“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指导,构建起了 “三个覆盖”的竞赛制度。“四位一体”即将必备的文化知识、 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较高的职业素养融为 一体,渗透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以此来统一全校师 生员工的思想,形成一致的步伐。“三个覆盖”就是要将技 能竞赛覆盖到我校的所有专业,覆盖到所有学生,覆盖到 所有专业教师,以此构建我校的技能竞赛参与、选拔、考 核、奖励等制度,形成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练、 以赛促建的氛围和“比、学、赶、帮”校园风气。学校每月以

5、专业系为单位开展技能月赛活动。针对教 学计划和技能竞赛要求,制定由我校的专业技能月标高, 编制由技能月标高手册,让每位教师和学生明确技能教学 的逐级目标,做到教有目的,学有方向,练有途径,考有 办法。在月技能竞赛的同时又评由月技能之星,在宣传橱 窗中张贴技能之星的大彩照,给家长发贺信。形成了全员 参与争做技能明星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参加市级以上技能 竞赛的选拔机制,促进了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 实施常态化的技能月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蔚然成风,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在市技能年段 标高抽测、专业技能鉴定、技能考证,各专业成绩均有显 著进步。以赛促教,锤炼专业师资团队学校在参

6、与技能竞赛活动中,制定了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制度,规定35 岁以下的教师三年内必须参加一次市级(含市级)以上的技能竞赛,其余人员必须指导学生参加市级(含市级)以上的技能竞赛。除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外,还积极参加行业部门组织的职业选手技能竞赛,让学生和教师在职业竞技中去锤炼。学校每年都按专业组织技能竞赛总结研讨会,总结技能竞赛的得失,研讨如何扩大竞赛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技能竞赛的促进,使学校的一批专业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通过技能竞赛教师们还结识了一批企业(行业)的专家,这批专家又成为了学校兼职教师一员,壮大了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内提外扩”,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和技能水平。此外

7、,学校还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企 ?I 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专业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及时完善和更新相关理论知识。以汽车技术系为例,目前教学团队有专业教师近50人,其中直接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教学的专业教师达25人。团队成员素质优良,师德修养好,多名教师获市区先进工作者。团队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形成梯队发展。团队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其中有区学科带头人1名,市优秀青年教9 币 2 名,省、市职教中心教研组成员各 1 名,市“双十佳” 1 名,江苏省汽车技能大赛“国赛集 训队优秀教练” 3 名。专业教学团队先后获得:江苏省技能

8、大赛先进集体;南京市“工人先锋号”称号、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名师工作室、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近几年随着学校大力推进专业建设改革实践,教师团队始终坚持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深入行业、企业,促进自身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工学结合、项目课程、理实一体、模块教学”的专业教学特色,有效的推动了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以赛促改,创新技能人培模式与此同时,学校意识到技能竞赛作为风向标,体现了当前企业对技能技艺的需求,展示了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技能竞赛成果可以看做

9、是企业需求的集中体现。通过融入技能竞赛成果,学校可以调整人才培养面向、人才培养方案、各类具体课程课程标准等,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评价体系改革等。 以德国宝马集团的合作为范本,学校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育协议,建立双元育人的培养机制,校企合作下实现了实训基地、师资团队、模块化课程等资源的共享,校企共担教育教学职责,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企业技术、设备和工具,了解到最新的产品制造工艺和方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职业院校教师完成教授并组织考核:学生的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技能由企业师傅传、帮、带,由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并由企业师傅完成对学生考核,从而实现学生

10、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技能大赛优孬选手的选拔也是以学生技能水平为准则,技能大赛重视实践和理论,考核技能和综合素养,代表了企业生产的新要求、新方向。竞赛项目的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的复合度也高,突出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学校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目标,借助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 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实行三段式 育人机制,学生第 1-2 学年在学校完成技术专业(文化)课程理论学习的任务,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践行六个对接(学校与企业、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员工、培养培训与终身教育)

11、,让学生体验、模仿、尝试、感悟企业文化;第 3 学年实行学徒制试点,让学生真刀真枪践行企业工作和企业文化。同时,实施企业班组化管理模式, 1 个师傅带 4 至 5 个徒弟,组成学习小 组,确保学生切实掌握实习岗位所需的技能。每一位项目学员都要经历两种教育方式:在职业学校内接受与其职业未来有关的专业知识教学,在企业参与作业实践和实习工作。教学班和行政班分离,严格的学生选拔机制、产学结合的双元制培养、以考核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的认证,三位一体,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为大赛提供了优秀的备选人才。【学校名片】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金陵分院、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坐落紫金山南麓,现有光华路、夫子庙、双桥门

12、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0.88 万平方米。学校是公办全日制中职校,具有 3+4 中 ?与本科衔接、5+2 专本衔接、五年一贯制高职、 3+3 中高职衔接、三年制中专等多个办学类型。有汽车技术、艺术设计、现代商贸、旅游管理、烹饪营养五大系, 10 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2 个省现代化专业群, 3 个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 2 个省级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实验实训设施先进齐全。学校系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中职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中职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百强中职校,江苏省职业院校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学校、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学校、第二批江苏省智慧校园、全国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