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79618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杨金龙教授主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附件5: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被推荐人附件材料(本附件材料的内容不得涉及国家秘密。如确需提供涉密材料,涉密部分请另纸按保密规定报送。)被推荐人姓名:杨金龙专 业:物理化学工 作 单 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推 荐 学 部:化学部填 表 日 期:2009年2月6日本单位已收到此份附件材料提供者对材料真实性的确认函单位负责人:_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印制附件材料目录附件1. 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表附件2. 被推荐人中国国籍证明附件3. 基本情况表中列出的10篇(册)以内有代表性的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的全文附件4. 主要论著目录附件5. 重要引用和评价情况相关内容的复印件附件6. 获奖证

2、书复印件、发明专利证书复印件及其专利实施情况证明材料说明以上全部附件材料用A4纸按顺序装订成册。附件1需用“院士增选录入系统”填写,并单独提供由该系统输出的打印稿1份。附件2至附件6按相关要求填写或提供复印件。如10篇(册)代表性论文、著作、研究技术报告、重要学术会议邀请报告不便装订,可以另附。附件1:被推荐人基本情况表一、个人信息姓名杨金龙性别男出生年月日1966年1月16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党派农工党出生地江苏省 盐城籍贯江苏省 盐城身份证件名称身份证证件编号340104196601162117专业物理化学专业技术职务教授工作单位与行政职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通信地址及

3、邮政编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230026单位电话0551-3606408住宅电话0551-3603751电子邮箱传真0551-3602969二、主要学历(6项以内)起止年月校(院)、系及专业学 位1981年09月至1985年07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物理学学士 1985年09月至1988年0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 固体物理硕士 1988年02月至1991年0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 凝聚态物理博士三、主要学术经历(10项以内)起止年月工作单位职 务1990年10月至1991年07月意大利Padova和Cagliari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1991年10月至1997年09月中国科学

4、技术大学基础物理中心讲师,副教授(93.10),教授(96.12)1993年11月至1994年11月意大利Padova和Cagliari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1998年10月至1999年04月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1997年10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长江特聘教授(2001)1997年10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09月至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论与计算科学研究部主任2009年02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四、重要学术任(兼)职(6项以内)指在重要学术组织(团体)或重要学术刊物等的任(兼)职起止年月名 称

5、职 务2007年03月至今Journal of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ChemestryEditorial Board2007年01月至今The Ope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JournalEditorial Board2006年01月至今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Editorial Board2008年07月至今科学通报编委2002年01月至今中国物理学会凝聚态理论和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01月至今中国化学会理论与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五、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3000

6、字以内)填写2-3项反映被推荐人系统的、创造性的学术成就和体现重大贡献和学术水平的主要工作。说明在学科领域所起的作用、在学术界的影响和评价,以及(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系统引用10篇代表性论著和附件5、附件6等材料)。杨金龙教授的研究领域为理论与计算化学,主要从事应用量子化学研究,在表面单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论表征与模拟、量子化学在原子团簇和新型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及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32篇,其中J. Chem. Phys. 46篇, Phys. Rev. B 39篇, J. Am. Chem. Soc. 5篇, Angew. Ch

7、em. Int. Ed. 2篇, Phys. Rev. Lett. 9篇,PNAS 1篇, Science 3篇,Nature 1篇。论文被他引1530余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和大会特邀报告5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排名第二)。主要学术成绩简介如下:一表面单分子结构和性质的理论表征与模拟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学的基本规律是当今化学的前沿之一。对处于衬底表面上的单个分子和原子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直接观测、操纵和理论表征,是单分子科学的重要基础研究,它对化学的深层次发展和未来直接人工改造分子有重大的意义。在过去十多年里,杨金龙与本校的实验研究者紧密合作,通过理论建模与

8、数值计算,发展了一套理论模拟方法,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测量相结合,对表面单分子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主要有:首次实现了对单分子的自旋的控制(代表性论文1);首次提出分子在表面取向畴结构的新概念,并在二维C60点阵中观测到(代表性论文7);首次确定了C60单分子在硅表面的吸附取向(代表性论文8)等。在这些合作研究中,杨金龙的理论模拟、解释和预言工作对实验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理论和实验之间的精确一致,得到了清晰的物理图像和确定无疑的科学结论;基于理论对实验结果的提炼,提出了多种单分子器件工作的新机制。这些研究成果曾被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新闻图片网、美国化学会“Heart Cut” 新

9、闻网和“ACS Nanotation”网站介绍,Science杂志“透视”栏目专文评价,被评为1999年和2001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2001年和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附件5/1/1,7,8,12)。获2003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附件6/1/2,3)。杨金龙在这些工作中发展了一套先进的实验图像和谱模拟与计算的方法。这些方法已受到国内外其他实验组的重视,杨金龙受邀与他们开展合作研究,共同在J. Chem. Phys.、PNAS, 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推进了应用量子化学在表面/界面领域的发展(附件5/

10、1/11)。二量子化学在原子团簇和新型功能材料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快速提高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发展,用量子化学的语言对分子、团簇及复杂材料体系进行定量描述已成为可能。杨金龙应用量子化学方法,对多种原子团簇和新型功能材料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化学、物理和材料基础研究的交叉前沿领域中,取得了多项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丰富了应用量子化学的内容。对新型无机电子阴离子化合物材料的理论认定和对新型有机半金属纳米功能材料的理论设计就是其中二个代表。电子阴离子化合物是一种新奇的化学材料。在这种材料中阴离子是限制在复杂的腔或者通道的阵列中的电子。由于具有如此独特的结构,电子阴离子化合物不

11、但给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而且在化学催化、合成和功能材料等很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寻找室温下稳定的无机电子阴离子化合物并进行认定,是这一领域中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杨金龙对两种可能作为无机阴离子化合物的体系做了深入的理论研究:(1)在理论上证明了碱金属掺杂的沸石体系和脱氧钙铝石体系可以成为无机电子阴离子化合物;(2)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局域化函数认证电子阴离子化合物的理论新判据(代表性论文2)。审稿人认为:“这是对一个当前非常有趣的课题的一篇非常优秀和及时的文章。这里给出的理论处理将对今后的实验提供指导并帮助我们理解现在已经在实验上确定的性质”(附件5/1/12a);“这篇文章之所以重

12、要,不仅是它认证了该化合物是无机电子阴离子化合物,而且还帮助我们定义什么是无机电子阴离子化合物” (附件5/1/2a)。工作发表以后受邀为Chem.-A Euro. J. 写了一篇介绍无机电子阴离子化合物的Concept文章,受邀在专题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附件5/1/2b)。由于半金属铁磁材料在费米能级附近只有一个自旋通道可以导电,可以作为自旋过滤器,因而在分子层次实现半金属性是自旋电子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杨金龙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设计并预言了几种有机半金属纳米功能材料,将半金属铁磁材料的概念扩展到金属有机材料,带动了此领域的研究,并为实验合成有机半金属纳米材料指明了方向。设计的一维MnBz

13、纳米线(代表性论文 3)被08年的一篇综述文章评价为目前最有希望的有机半金属材料(附件5/1/3);通过在石墨烯纳米带的两边修饰不同的化学功能团实现半金属性质的理论设计工作(代表性论文 5)入选JACS Select, 被评价为一个理论和计算先于实验化学的灵巧范例(附件5/1/5)。此外,杨金龙对第二过渡金属(4d)团簇的结构和磁性做了系统研究:(1) 发现并解释了4d团簇的磁矩与其对称性的反常依赖关系;(2) 发现4d团簇有多重磁性解,并提出了多重解存在的判据(代表性论文9)。工作被广泛引用,并被当作理论计算标准(附件5/1/9)。对BN纳米管的系列理论研究(代表性论文10)也受到广泛引用,

14、受邀为即将在美国出版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百科全书(第二版)”撰写“BN纳米管的理论研究”一章(附件5/1/10)。三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的发展基于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在量子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标准DFT的计算复杂度与体系尺度的三次方成正比,难以应用于大的复杂体系。为了处理大的复杂体系,发展线性标度(即计算花费随体系尺度增加而线性增加)的电子结构计算方法成为挑战性课题。近年来,杨金龙在这一领域提出了系列计算方法,发展了应用量子化学的研究手段。如首次提出了能处理磁性体系的自旋非限制的线性标度的电子结构理论(代表性论文4),使得理论处理大的磁性纳米体系变为可能;发展了一种基于密度矩阵微扰理论处理周

15、期性体系中均匀电场微扰的线性标度计算方法(代表性论文6),可以用来计算大体系的介电常数和有效电荷;提出了一个线性标度计算体系最大局域化瓦尼尔函数的方法,帮助理解大体系的化学键和电子极化性质;提出一个线性标度计算体系前线轨道的方法,帮助分析体系的化学活性等。所有这些新发展的方法都已包含在自主研发的程序包ONPAS之中,相关结果发表在J. Chem. Phys.和Phys. Rev. Lett.上。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这方面的邀请报告和大会报告(附件5/1/4)。此外,杨金龙早期还在材料的智能设计研究中,发展了一个通过小原子簇结合能计算来估算晶体结合能的非参数化技术。这种技术已成为其他研究组开展工作的基础(附件5/1/12c)。杨金龙教授已培养出博士14名,其中李震宇和向红军分获2006年和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附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