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795824 上传时间:2023-04-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记金华的双龙洞评课稿今天有幸聆听了甘老师上的一节录像课,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可以说通过这节课,我再次真切地感到了甘老师教学功底的深厚,教学艺术的高超。甘老师的教学设计凸显了“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者不仅引导孩子们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更让学生知晓了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对于这节课 我的体会主要有:一、准确把握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 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 山河的思想感情。文中作者描写的景点多,文章篇幅较长,那么如何 把

2、握重点、如何取舍合理剪裁,就体现出教师钻研教材的深度了。 甘老师采用精讲重点段,导读其他段的教学方法,以点带面,完成了 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非常巧妙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注重引导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习重点段落时,学生采用“自读、自悟、的学习方式,通过 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 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学生在教师 的引导下,真正参与到了知识与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在拓展延伸部分, 教师能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 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三、重视写法的指导作者介绍孔隙的窄小,没有像前文

3、介绍外洞,用具体的数字和比 较来直接写,那么孔隙很小,究竟怎么小呢?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自己的 真实感受来写,真实具体可感。于是,甘密老师就引导学生立足语言, 细细体会作者这一写法。师生起初交流,似乎宕开一笔,在谈小船之 小,感受作者如何用四个“小”字“并排仰卧”“没法容第三人”来 渲染小船之小。充分感受之后,话题一转,“作者仅仅是在写小船的 小吗?”回到了主问题“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在关键处帮助 学生感受作者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孔隙窄小,却借用常见的事物一小 船之小来写,其语言着实形象可感。此处教学,目标可谓明确,不蔓 不枝。总之,甘老师这节课亮点纷呈。整个课堂浸润着浓浓的人文春色, 课改

4、的新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我很好地揣摩学习。第二篇:记金华双龙洞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默写生字词。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阅 读,体会路上景色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学生自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 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放映课件,辅助感受。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 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 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

5、多明艳啊。感悟课文写 溪流的匠心。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 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品味“时而时而” 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讨论外洞特 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 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 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

6、龙洞产生一种神 秘感。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 么想法?(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一 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重温第一课时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齐读 第五自然段,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引 入新课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 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

7、写洞中双龙的 句子。“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 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a.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 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b.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 洞的雄伟、惊

8、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 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推荐课外阅读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课堂作业背诵、摘录精彩语句。指导造句;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 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 ”等)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 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板书设计:第三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2

9、、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时间:3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时间:2006年2 月 16 日 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23)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3、

10、讨论。(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4)“时而”什么意思?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第二课时教学时间:2006年2 月 17 日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教学过程:一、复习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二、布置自学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 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11、的。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三、讨论外洞特点。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四、讨论内洞的特点。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 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蜿蜒”什么意思?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

12、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七、布置作业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第三课时教学时间:2006年2 月 20 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 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三、小结:课文把

13、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四、学生轻读课文。五、复习生字词。六、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第四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 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 内容的能力。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景象奇异金华j罗甸j路上j洞口j外洞j孔隙j内洞宽高大窄小黑大重点 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难点 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教具CAI课件教学要求1. 使学生了解课文

14、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2.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 事情的能力。3. 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4.学会生字、新词。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一导入:师: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8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记金华的双龙洞师: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 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 着溪水抬头望去,双龙洞到了!(板书:金华罗甸路上)明艳二、学习课文。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生: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

15、和内洞。(板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上节课我们已 经随着叶老来到了洞口,在洞口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 宽)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明确学法)生:学习洞口这部分我们先找出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再把体 会读出来。师: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 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自学外洞这部分,把自己的收 获汇报给大家。生: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 不觉得拥挤。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找一生读 师:这又高又大的 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 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 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 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 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 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同学们自由读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