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788313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1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工作计划 汇报人:XXXX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 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2、自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创建教育强县活动的通知(省委办199847号)以来,我市经过全面发动,全力以赴,扎实工作,使全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于XX年3月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使*跻身于省教育强市的行列。通过省委、省政府教育强县命名(浙委XX4号)两年多来,我市立足于新的起点,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对照XX年*省教育强县评定操作标准寻找差距,分析原因,落实措施,努力整改,不仅使原来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达到评定标准,而且使已经通过验收的23项指标的达标水平又在原来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概况*地处*省中部,总面积10

3、49平方公里,现行政区域划分为10个镇,4个街道,总人口56.03万,是闻名全国的“百工之乡”和“五金之都”。XX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2亿元,财政总收入26.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7995元,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连续5年名列全国百强县(市)。经过多年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全市现有普通高中8所(其中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4所,初中18所,小学63所,特教学校2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电大*学院1所。全市在校生高中15118人,初中22478人,小学50095人。学前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全市现有幼儿园167所,在园幼儿27131人。

4、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逐年提高,现全市在职教职工5176人。通过教育强市评估验收,标志着我市教育事业已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成功创建教育强市而满足,而是以此作为发展优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教育整体水平的新契机,再一次将创建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市作为奋斗目标和不懈的追求,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全市工作重点,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倾力打造和谐教育,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使教育发展内涵更为丰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美誉度不断上升。二、在巩固创强成果的基础上创优(一)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整改通过教育强市验收后,市委市政府在肯定我市教育创强成绩的同时,更多地看到

5、了差距和存在的不足。为确保整改提高目标实现,市委、市政府明确表示创建领导班子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做到整改单位、内容、责任、期限四落实,全力以赴确保整改到位并全面创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教育创强时的职责分工,确立专人负责,使教育创强整改的后续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地开展。评估验收时认定为基本达标的两项指标(即第7条:“初中、小学达到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的比例不低于85%,各类学校中有一定数量的省示范性学校”,第14条“学校生均用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专用多功能教室、体育场地、教学仪器、音体美劳卫器材、电教设备、图书和计算机配备达到国家或省定标准”),达标难度大:一是投入资金多,二是政策性强,三是涉

6、及面广。为此,我市再次明确了政府在建设教育强市中的主体地位,落实教育部门具体抓,各有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从而形成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共兴教育大业的局面。市政府将整改指标及要求分解到有关镇、街道和学校,镇、街道各自按照职能与学校共同制订行动方案,全市再一次掀起创建高潮。规划、设计、国土、财政、环保、公安、安监、城管、金融等部门多次联合办公,集中解决了规划设计、用地审批、环保评估、消防设施、资金投放等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联合承诺建立教育强市工作绿色通道,只要符合政策的事随到随办,不拖后腿。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有关部门的整改汇报,检查整改进度,评估整改质量。*日报、*电视台经常刊出宣传教育的专栏、播出

7、教育强市再创优的专题。在教育内部,教育局每年都把整改提高列为重点工作,每学期组织专项检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以再创优再提高为目标,把创优与打造和谐教育,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相结合;把创优与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把创优与促进师德教风转变,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把创优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学校品位相结合;使全市学校通过整改提高再上新的台阶。(二)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机制促提升教育投入是社会公益性投入,只有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才有保障。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XX43号)下达后,我市按照通知中规定的“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

8、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下发了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永政XX4号)的文件,对全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和运行作出了明确规定,使“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公共财政挑起教育投入的大梁。保障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为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撑。(一)市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65280万元,比上年增长19.08%;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35620万元,增长20.33%。XX年,我市财政经常性收入73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7.23%;当年市财政教育拨款42552.7万元,增长19.46%。(二)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

9、小学XX年2478.02元,XX年3058.14元,XX年3833.56元;初中XX年3577.57元,XX年6279.64元,XX年7519.02元。(三)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小学XX年250.30元,XX年338.36元,XX年383.17元;初中XX年294.40元,XX年470.55元,XX年474.06元。(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XX年占2.1541%,XX年占2.2365%。(五)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我市XX年财政教育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30.29%,XX年为30.84%,XX年为30.96%。(六)XX年我市人均

10、预算内教育经费639.99元,人均教育经费987.40元。XX年,我市总人口56.03万人,预算内教育经费44144万元,人均787.86元;教育经费总支出57150万元,人均1019.99元。两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七)三项经费落实情况好。教职工工资(包括县级及以上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等)全额纳入市财政预算,做到通过市(县)财政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一公三保”等与本市公务员同等待遇,实际收入水平高于本市公务员。XX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纳入市财政预算。为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励优秀教师到山区(老区)学校任教,市政府出台政策(永政办抄XX54号文件),从XX

11、年1月1日起,对在山区(老区)学校任教的教职工任教期间实行每人每月200元奖励。前不久省政府出台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津贴(每月60-400元不等)正在得到落实。生均公用经费由市财政列入预算,XX年小学、初中分别为371元和429元,均超过省定标准。学校改造与建设资金由市(县)统筹落实:XX年为10286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9334万元),XX年为16587万元(其中市财政经费12576万元)。(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杂费、课本费全部减免。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批转*市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免除杂费实施办法的通知(永政办发XX124号),使义务教育学生杂费全免工作顺利实施。从XX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的

12、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全部免除。市政府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中央专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库XX23号)和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中央专项资金动态监控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财库XX58号)规定的精神,迅速制定实施方案,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真正实枣子免费教育,11年上学期市财政支付义务教育学生教科书资金达824万元。社会资金发挥积极作用。*民营经济活跃,吸引民间资金投资教育,用社会资金回报社会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助推教育发展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市由企业或个人出资金举办的明珠学校、古丽中学、丽州中学、龙川学校,不但有规模而且上等级;学前教育则基本上由社会团体或个人出资举办

13、。强化监管,保证投入发挥效益。近三年,我市学校建设项目多、投资大,为了使投入的资金安全运行,让有限的钱用到好处,用到实处,市教育局先后下发了*市学校建设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7号);*市中小学零星工程管理及资金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36号);*市学校物品采购管理试行办法(永教计XX20号)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工程管理,使学校的工程承包、物资采购等日趋科学规范,从而确保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了政府投入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根据永教计XX3号*市教育局关于下发<*市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规划的通知精神,XX年以来,全市共有42 所学校63个项目的食宿工程进行建设,截至2

14、011年8月底,全市所有学校的食宿工程均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新楼、岩后、八字墙等山区学校的孩子也和城镇学校的孩子们一样可以在宽敞明亮的食堂餐厅就餐,在舒适整洁的宿舍里寄宿。全市新增学校建筑面积64856平方米,工程总投资7000多万元,近4万学生直接受益。城市化加快了人口向城镇集聚的步伐,使城镇学校的学生急剧增加,我市把解决城镇学校新建、扩建、改建列为市重点工程,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近两年内先后完成了*二中、市教师进修学校、局属部门综合办公楼,古山小学、溪岸初中的新建和象珠小学、前仓小学、大徐小学,胡库小学等 14 所中小学的改(扩)建工程。人民小学、永二中附小、特殊教育学校、实验幼儿园、永五

15、中的新建工程正在建设中。(三)加快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力促城乡教育均衡加快布局调整步伐,加速教育资源整合。整合教育资源,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的举措之一。XX年,我市比较顺利地完成了21世纪第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使小学、初中的校均规模分别达到579人和984人。紧接着在XX年上半年,我市又制订了XX-2011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根据新的规划,到2011年,我市的小学将调整为55所,初中将调整为17所,另设普通高中5所、综合高中2所,职业高中3所。为使此规划早日实施到位,有关镇、街道、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到XX年底,我市有小学63所,比XX年减少8所,校均规模为756人,比XX年增加177人,初中18

16、所,比XX年减少1所,校均规模为1124人,比XX年增加140人,中小学校均规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 三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农村中小学资源统筹配置的力度。一是对撤并的10所学校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根据需要统一调配。如古山镇的金川小学撤并后,其学生并入古山小学,而金川小学的图书、仪器、计算机等则配置到资源相对缺乏的世雅小学,使世雅小学达到办学水平等级评估aa级标准。石柱高中撤并后,其校舍分别划给石柱初中和石柱小学,使这两所学校很快达到了省一类标准化学校的标准。二是市财政重点投入学校的网络多媒体建设,使全市中小学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公文传输、信息报送、教育资源检索实现网络共享。三是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步伐,对不适应的计算机、语音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