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788149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甘肃兰州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说明: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卷 阅读题(67分)一、 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袁济喜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

2、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而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钱钟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3、“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蕴涵。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审美活动不仅是个体的经验,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创造与普及活动,

4、是个体与群体、自由与功利的有机融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是指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教化人民,由自然形态的人走向文明形态的人。先秦时儒家强调“六艺之教”,道家重视“行不言之教”(老子语),后如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兼融儒道,将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调和起来,用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通过这种教育思想与具体实施,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从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看,美学人物首先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他们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与人生的尖峰上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严峻问题,建构自己的美学理论。比如春秋以来,随着宗法制度向封建制度的嬗变,儒道法墨诸家围绕对礼乐文明的评价,以

5、及由此而来的天道人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鸣,对真善美问题作了不同的回答。儒家的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人文意识与美学理论的高度统一,是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中国传统美学由于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因而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它在形态上具有黑格尔在美学中所提出的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所谓暂时性是指它的历史具体性,这些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而一些永恒的人文底蕴,比如追求人生的审美化,人与自然的统一等等,这些精神性的东西不但不会消逝,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生生不息,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之中。 (有删改)1. 下列

6、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为不懈地追寻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审美活动常在特定年代获得直接表现。B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具体表现在以人为本,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了中国传统美学无限的生命力。C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人格自我完善的成果在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积极意义。D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体现在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体现着

7、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传统的儒家中和为美与道家乘物游心的价值观念,既是伦理价值的判断,也是审美价值的尺度。B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便是这种心理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C中国传统美学在形态上具有暂时性与永恒性两方面的因素,契合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与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D淮南子与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兼融儒道,调和自然之教与人为之教,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体现出特有的对人的关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学人物往往站在时代的前列考察审美现象,回应文化建设中出

8、现的严峻问题,他们是充满人文忧患意识的思想家。B虽然佛教活动在汉魏开始兴盛,然而审美活动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显然更能契合人生需要。C特定时代的观念会随时代变迁而变迁,而所有永恒的人文底蕴不但不会消逝,而且会随时代发展融入到民族文化与精神世界中。D渗透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具有丰厚的审美蕴涵。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

9、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

10、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

11、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 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4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善属文,通步历。 步:推算 B阴遣客刺之 阴:暗中C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 资:资助 D非特匹夫,君德亦然 特:只是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 )(2分)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 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

12、因文以尽箴讽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

13、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8分,前两题每题5分,后两题每题4分)(1) 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 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 (3)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之死) (4)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方山子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慈姥矶何逊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注】何逊(?518)南朝梁诗人。今山东郯城人。8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4分)答:_ _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答:_ _(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每空1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2)钉头磷磷, (3) ,使我不得开心颜?(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