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785096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3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开采技术新景矿佛洼分区采区的设计说明书(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毕业设计说明书I目录i前言ii第一章矿井概况1第一节井田概况2第二节地质特征3第三节矿井开拓概况11第二章采区基本开采条件14第一节境界与储量14第二节设计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19第三节井筒与硐室20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与装备22第一节采煤方法22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26第三节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的选择27第四节巷道掘进30第四章技术经济32第一节劳动定员与劳动生产率32第二节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3第五章采区通风与安全37第一节概况37第二节采区通风方式与系统39第三节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39第四节采区总风压与等积孔的计算42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46第一节安全通风措施46第二节其他安全技术措施

2、48总结52主要参考文献资料53致54前 言一、编制依据1、新景矿地质测量部门于2004年12月编制的阳煤集团新景矿南条带补充勘探地质报告。2、阳煤集团XX公司文件阳煤通字2005204号文关于确定新景矿芦北3号煤采区为突出煤层、新景矿为突出采区的通知。3、矿方提供的有关现状资料。4、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规程、规和技术政策等。二、设计的指导思想在贯彻执行煤炭工业政策、法规、条例的前提下,以安全生产、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采区资源条件、开发条件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采区已有的井巷和设施,采用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高产高效分区为模式,简化生产系统,力争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见效快、效益好

3、的目的,把佛洼分区建成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分区。三、设计的主要特点1、佛洼分区设计生产能力为3.5Mt/a。采用一次设计、一次建成投产的移交方式。2、设计在本分区中部的佛洼村东南侧附近新建一对进回风立井。进风立井装备梯子间、排水管、压风管、消防洒水管以与动力电缆等,为进风井兼安全出口;回风立井为专用回风井。形成佛洼风井除提升之外相对独立的供电、通风、排水、压风等系统。3、井下主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可实现从佛洼分区到芦分区直至地面胶带输送机一条龙连续运输,用人少、效率高、故障率低、安全性好,有利于实现集中自动化控制与管理。辅助运输采用无极绳连续牵引绞车牵引1.5t系列矿车运输,可以保证本区

4、辅助运输的连续性。主辅运输的连续性为新景矿的高产高效提供了有利条件。4、本分区井下巷道除525轨道大巷少量延伸、佛洼风井井筒与井底部分硐室外其余巷道均沿煤层布置,分区移交生产时井巷总工程量为23670m,其中岩巷为2170m,占9.2%,煤巷为21500m,占90.8%。5、本区移交生产时,共布置两个综采工作面、四个综掘工作面、四个普掘工作面。6、佛洼风井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充分结合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布置在三个台阶上,场地布置紧凑而合理,场地运输环节简单,土方工程量较少。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水平划分与水平标高:本区划分为两个水平,一水平标高为+525m,二水平标高为+420m。2、本区

5、移交生产时井巷总工程量为23670m,其中岩巷为2170m,煤巷为21500m,万吨掘进率为68m。3、风井场地建(构)筑物总体积:26844.0m3;总面积: 3590.2m2。4、分区原煤全员效率为19.3t/工;5、分区职工在籍总人数为707人;6、分区建设总工期为18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3个月,建井工期12个月,设备安装试运转3个月。7、分区建设总投资为40647.54万元,吨煤投资为116.14元。五、存在的主要问题1、本分区各煤层瓦斯含量高、生产能力大,生产中应加强通风系统和瓦斯抽放系统的管理、检测和调整工作,以保证采区安全生产。2、建议地质部门对佛洼分区西部区域进行补充勘探,进一

6、步提高该区域的储量级别和勘探精度,以满足下一阶段设计和生产的需要。3、在佛洼进回风立井之间补打一个井筒检查孔,以便为井筒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4、建议在副立井井底与芦进风井底设蓄电池机车充电检修硐室,该硐室为独立通风硐室。 / 第一章 矿井概况一、概述(一)新景矿概况煤业集团XX公司新景矿(以下简称新景矿)是由原三矿的一期改扩建新增井田部分(西部区)与三矿竖井重新组建的采区。1997年7月,三矿改扩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生产,1998年阳煤集团命名为新景矿。为便于管理,2004年阳煤集团决定将三矿竖井划给新景矿,对新景矿进行改扩建,采区设计生产能力由3.2Mt/a增至7.5Mt/a。1、开拓

7、方式采区采用主斜井、副立井的综合开拓方式。其开拓分为两个水平,分别为+525水平和+420水平。采区以X=103000线为界将井田划分为南、北两个条带,即南条带和北条带。南条带以+525西一石门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分别为芦分区和佛洼分区;北条带以准备开拓的+525三北石门为界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分别为芦分区和保安分区。即全采区分为两个条带:南条带和北条带;四个分区:芦分区、佛洼分区、芦分区和保安分区。2、设计生产能力新景矿现设计生产能力为3.2Mt/a,改扩建后设计生产能力为7.5Mt/a,即:竖井分区为1.0Mt/a,芦分区为1.0Mt/a,佛洼分区为2.4Mt/a,芦分区为3.1Mt/

8、a。新景矿现有生产采区为芦3号煤(两个采煤队,生产能力2.5Mt/a)、芦3号煤(一个综采队1.0Mt/a)、丈八一区(一个综放队1.5Mt/a)。准备采区为佛洼分区3号煤和芦分区8号煤。3、地面工业广场新景矿主工业广场位于黄沙嘴酒厂的西侧。在芦分区地面建有风井工业场地,布置有芦进、回风一对立井;芦进风立井井筒直径7.5m,装备JKMD2.84(1)型落地式多绳提升机,井筒布置一对1.5t单层双车多绳罐笼,担负芦分区和佛洼分区的矸石提升和芦分区的通风,兼作安全出口。芦回风立井井筒直径6.5m,为专用回风井,安装两台GAF35.5-16.8-1型轴流式通风机,一开一备,配套TD143/59-8型

9、2000kW电动机。在芦分区地面建有风井工业场地,布置有芦进、回风一对立井,其进、回风井的布置、装备与井筒直径均与芦进、回风立井一样。(二)佛洼分区概况佛洼分区位于新景矿的西南部,东西长4600m,南北宽平均3200m,面积为14.76km2,主要可采煤层有3号、8号、15号煤。该分区东部与芦、芦分区相邻,靠东部约一半区域地质勘探程度较高、构造相对简单;靠西部约一半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大部分为C级储量。目前佛洼分区正处于准备阶段,佛洼分区的525轨道大巷已掘出1400m左右,四条采区准备巷合计掘出3500m左右,靠分区东侧有五个回采工作面的顺槽巷道基本掘出。该分区还于2005年布置四个综掘头和多

10、个普掘头,保证了南条带3号煤的正常生产衔接。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新景采区田位于市西部,距市中心1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321101133117,北纬375107375631。佛洼分区四邻关系:东部为现生产的芦分区与芦分区,北部为新景矿北条带,西部为集团公司规划中的寿阳区七里河矿,西南部为市郊区保安煤矿,南部隔桃河为阳煤集团二矿。井田南部有石太铁路线沿桃岸横穿矿区,往西直达与南、北同蒲线接轨,往东至与京广线接轨。307国道沿桃岸横穿矿区,往西至,往东至。太旧高速公路横穿矿区南部,新景矿工业广场往西1km有太旧高速公路入口,四周均有公路通往各村镇,交通十分便利。至国主要城市的距离见表11

11、1;交通位置见图111。至国主要城市距离表1-1-1城市名称距离(km)11211939353213782139二、地形地貌与河流1、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太行山脉北段西侧,庙梁与绿岩脑分水岭以南,地势北部、西北部高,南部桃河低。全区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形成复杂的高山地貌。区最高点是西北部担山,高程为+1372.6米,最低点为桃河东部河床,高程为+721.0米。2、河流本区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桃河是本区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部寿阳高原的温家庄、太安泽、坪头等地一带。全长44km,河床宽约300400m,流域面积为503km2,由西向东横穿整个矿区南部,汇入滹沱河。平均流量仅为0.3m3/s,夏季流

12、量一般为28m3/s,最大流量是1959年8月的2200m3/s。三、气象与地震情况气温: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据气象站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0.7,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4.6C,最低气温为-19.1C。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4.3C,最高气温可达40.2。降雨量:矿区历年平均降雨量为609.8mm,降雨期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历年平均蒸发量为1885.9mm,最大2831mm,最小1319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3倍,因而属于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风向:夏季为东南、冬季为西北。最大风速为2.8m/s,一般为1.41.7m/s,年平均为1.7m/s。冻结期为11月中旬至次年的3月中旬

13、,最大冻土深度为0.7m。据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图,该区地震烈度最大为7度。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一)井田地层在南条带围,根据地表出露和井下巷道钻孔揭露,最老的有奥系,最新的为第四系,现分述如下:1、奥系(O): 1)、下奥统亮甲山组(O2 l)本组全厚为60140米,这段主要以灰白色的白云质灰岩和深灰色的石灰岩与白云质灰岩与石灰岩的互层组成,有时含有少量的燧石结核条带。2)、中奥统下马家沟组(O2 x)本组以厚层状的深灰色石灰岩为主,中下部夹厚层状的角砾状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局部夹薄层状的泥质灰岩。总厚度180190米左右。3)、中奥统上马家沟组(O2s)上段(O2s3):为厚层状的深灰

14、色石灰岩、灰黄色泥灰岩和深灰色角砾状石灰岩组成,厚6070米。中段(O2s2):为巨厚层状的深灰色石灰岩微密质纯性脆,夹方解石细脉。顶部常夹一层黑色泥岩,在中部常夹一层比较薄的深灰黄色角砾状石灰岩,总厚为120米。下段(O2s1):为巨厚层状的深灰色、灰色、白色、杂色角砾状泥质灰岩和少量的白云质灰岩组成,具豹皮状,裂隙多为泥质和石膏所充填,厚度8090米。4)、中奥统峰峰组(O2f)由深灰色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在中部含有大量的石膏,呈似层状和脉状水平分布,最大厚度可达48米,夹于石灰岩和泥灰岩之间,底部还常出现12层角砾状的泥质灰岩和角砾状的石灰岩,全组总厚160190米。2、中石炭统组(C2

15、b):本组平行不整合于奥系峰峰组之上,岩性为灰黑色、黑色的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色的铝质粘土岩以与23层的深灰色石灰岩组成。在灰岩下部,常夹一层无开采价值的薄煤层。下部层段以铝质岩为主,上部层段以砂泥岩为主。三层灰岩以下部一层最厚,多在7米左右,最上一层较薄,多在1.0米以下。本组总厚最大可达52米,最小41.95米,平均50.7米,总的趋势是东部较厚,西部较薄。3、上石炭统组(C3t):组是本区主要含煤岩系之一,连续沉积于组地层之上。全组厚度107.33140.60米,平均125米。由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和煤层组成。全组共有3层石灰岩和9层煤层,其中,主要可采煤层2层(15号、12号)局部可采煤层4层,含煤系数11.9%。4、下二叠统组(P1s):组也属于本区的主要含煤岩系,连续沉积于组煤系地层之上,在本区东部的一些沟谷中有出露。厚度东部较厚,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