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783950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双面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比较阅读 一、(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根据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三个含有“至”和“寡”的成语。(1)多助之至: 止于至善、至高无上、如获至宝。(2)失道

2、者寡助:兵微将寡 、沉静寡言 、孤陋寡闻。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A池非不深 巴山夜雨涨秋池 B兵革非不坚利 兵不厌诈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夫环而攻之4翻译下面的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文: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答:就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就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6“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

3、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2008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却 )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这 ) C池非不深也 ( 护城河 ) D委而去之 ( 放弃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1分)( D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分)5

4、、文段从正反两面论证了“ 人和 ”的重要性,推出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结论。二、2008年济南市中考语文试卷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略)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注释: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治:治理反:通返,返回既而:后来,不久遣:派共载:同车白首:老年人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决之:决断政事耕器:农具仓:仓库廪:仓库中的粮食赈:救

5、灾私兵:私人武器仓廪:储藏粮食的仓库铸库兵:溶治库中兵器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追者反曰( )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 10、 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答案】二、6、这里是限制的意思通“返”(返回)7、C 8、帮助

6、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乙译文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道理:

7、有志不在年高。得民心者得天下。 年轻人要尊重老人,多听老人的意见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三、【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略) 【乙】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注释】全国:迫

8、使敌人举国降服。破国:攻破敌国。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修橹轒辒(f n y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 距堙(yn):构筑攻城的土山。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是故百战百胜(因此,所以 ) (2)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屈服) (3)具器械(准备) (4)而城不拔者(攻克)2下列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B )A不战而屈人之兵 B乃记之而去 C而城不拔者 D屈人之兵而非战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译: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4本文阐述

9、的观点与课文中阐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答: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乙译文用兵的法则是,能够保全敌“国”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国”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军”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军”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旅”而胜是上策,击破敌“旅”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卒”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卒”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伍”而胜是上策,击破敌“伍”而胜则次之。所以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域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盾牌、战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几个月才能完

10、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所以兵力不受太大耗损而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四、【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略) 【乙】 孟子日:“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释】

11、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 圹(kung):原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寡助之至( 极点) (2)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3)所恶勿施尔也(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兽之走圹(跑)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什么?答: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4乙文中说到了“桀、纣”失天下的原因,请用甲文中的句子来解释。 答:寡助之至,

12、亲戚畔之。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答: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乙译文孟子说:“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天下的人民;失天下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方法:得天下人民,就得到了天下。得人民有方法:得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收集,他们厌恶的就不要给他们。人民归附仁德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向旷野上奔跑。”五、【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略) 【乙】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

13、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选自说苑) 【注释】 陈:国名。 洫:护城河。 宁国:楚国大臣。 罢:通“疲”。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楚庄王欲伐陈(攻打,进攻 ) (2)民怨上矣(国君,君主) 2翻译下面的句子。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译文: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3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所学过的文章试做分析。答: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使者看重的是“地利”,而宁国看重的是“人和”,所以二人意见截然相反。乙译文楚庄王想攻打陈国,派人去侦察。侦察的人说:“陈国不能攻打。”庄王说:“什么原因?”(那人)回答说:“陈国的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积蓄的粮食财物很多。宁国说:“陈国可以攻打。陈国只是一个小国,储备多,赋税肯定很重,那么国民一定怨恨国君。城墙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制造加工工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