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778097 上传时间:2022-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伤仲永 (20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本文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题目中的“伤”意即。2.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世隶耕(属于) 父异焉(感到惊异) 借旁近与之(身边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

2、一宗族人处理好关系)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邑人奇之(奇特) 或以钱币乞之(乞讨) 父利其然也(从中得到好处A. B C. D.3.补出下列句子省略的部分。(1)不使学。(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4“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什么 5翻译句子。(6分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稍稍宾客其父。泯然众人矣。6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二) 木兰诗 (16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木兰诗选自代编的乐府诗集梁鼓

3、角横吹曲。这是朝时朝的民歌。2在横线上填上原诗句。3解释下列加点词。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4说说诗中南个“不闻但闻”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5用/标出第一节诗的层次,概括层意。(3分三) 孙权劝学 (12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本文选自代史学家所编的。这是一部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体史书。2

4、选出加点词解释正确的项。蒙辞以军中多务。( ) A因为 B以为 C用 D凭借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A拜见 B见解 C接触、了解 D出现卿言多务,孰若孤。( ) A任务 B要务 C务必 D事务蒙乃始就学。( ) A竟然 B. 才 C原来是 D无义,不译3解释加点词:及鲁肃过寻阳( )(2)非复吴下阿蒙( )即更刮目相待( )(4)肃遂拜蒙母( )4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3分)5本文写得传神,三位人物的神情似在读者面前,这主要得益于运用了描写。(1分四) 口技 (16分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呓语( ) B中间( ) C. 曳屋许许声(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也( ) (4)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 (6)曳屋许许声(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5本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大到小,从屋里到屋外。6本段文字描写的特点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7这段文字

6、极力渲染了火场和大厅里的嘈杂,表现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8这段文字出现了很多“百”“干”这些数字,不能把它看成是实数,而是虚数。9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4分10翻译下列句子。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五) 夸父逐日 (12分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本文选自 。2解释下列加点词。夸父与日逐走( ) 欲得饮( ) 饮于( )河( )河、渭不足( ) 北饮大泽( ) 未至( )弃其杖( ) 化为( )邓林( )3这是一篇神话,你还知道的神话传说有 、 、 。4你是如何看待夸父的?(六) 两小儿辩

7、日 (12分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远。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加点词。孔子东游( ) 问其故( )( ) 我以( )日始出时去( )人近 及( )日中则( )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 孰( )为汝多知乎(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来回答。3翻译句子:日初出沧沧凉凉,

8、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请简要回答。七) 狼 (12分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

9、 解释加点的词。顾野有麦场( ) (2)狼亦黠矣目似暝,意暇甚( ) (4)止有剩骨2选出加点词不作动词的一项( )A场主积薪其中 B一狼洞其中C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D以刀劈狼首2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C驰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3选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是( )A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B方欲行,转视积薪后。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D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4指出下列各句中“其”各指代什么。(5分)恐前后受其敌( ) 场主积薪其中

10、( )屠乃奔倚其下(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自后断其股5翻译下列句子:(4分)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亦黠矣,而倾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参考答案一)1临川先生文集 北宋 王安石 悲伤哀痛 2A 3(1)父不使之学 (2)余令其作诗,其文理不能称前时之闻 4五岁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1)略 (2)略 (3)略 6先天的资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更为重要。二)1宋 郭茂倩 南北 北 2(略) 3只 胡人的战马 4对比,写出了宿营地的空寂苍凉,烘托出了木兰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划为二层,第一句为第一层,以下为第二层。第一层叙写木兰紧张忙碌而有序的准备工作。第二层描绘出了行军的历程,同时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神速和形势的紧迫。三)1宋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编年 2(1)到 (2)再 (3)重新 (4)于是,就 4刮目相看,意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另有成语:吴下阿蒙,意思略) 5语言 (对话四)1(略) 2(1)夹杂 (2)即使 (3)说出 (4)大腿 (5)几乎 (6)拉、拖 3于是宾客无不几欲先走。衬托出了口技艺人的技艺高超。5略七)1(1)看、看见 (2)狡猾 (3)神情 (4)只 2D 3B 4(1)它们,代两狼 (2)那麦场 (3)柴堆 (4)屠户 (5)狼 6(1)略 (2)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