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771384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课:给予的故事教学设计兴旺寨乡石人沟 张金艳教学分析:给予的故事是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读懂这个故事很重要,师生要通过多媒体辅助,充分地阅读、思考和讨论,创设教学情境,努力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品格,达到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及家人听。2、以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为主,读中思、悟,理解“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小心翼翼”等重点词语和重点语段。3、理解“纸条”上的两段

2、话,懂得其中的道理:相互给予,用守诚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纸条”上的两段话,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难点:讨论、交流、想象,如果这位旅行者没按纸条上说的去做,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教学方法:读中思、悟;讨论法;谈话法;教学媒体的运用:多媒体环境下复习生字、词,创设情境。通过画面展示、音乐感染,创设沙漠中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体会旅行者处境的艰险和求生欲望的强烈,从而理解旅行者把这壶救命之水倒入汲水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可贵行为,进而实现本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教学用时:一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板书课题,师生复习生字词及课文主要内容。(一)投影生字:“予、

3、撑、晒、坠、壶、翼、择、岂、豫、置”,师生复习:读音、组词(两个以上)。(二)师生复习课文主要内容。二、教师出示投影:“纸条”上的话,以此为把手,分析课文内容。(一)指名学生读“纸条”上的第一段话“要先把这壶水灌进汲水器,才能打出水。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水。”后,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段话。(二)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见投影),试着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并勾画出来标明题号。1.旅行者在什么处境发现了这张纸条?2.面对一壶救命之水,旅行者面临着怎样的抉择?3.旅行者做出了怎样的决定?故事的结局怎样?(三)学生两人一组讨论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评定出最佳答案。(四)师生全班讨论、交流、总结。

4、第一个问题:处境:1.答案:“饥渴难忍、濒临死亡”。2.师指名一学生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学生闭眼用心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师生交流:沙漠环境的险恶,旅行者处境的艰难3.师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重点理解“小心翼翼、果然”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情境。男女生以句为单位再次情感朗读,课文13自然段。第二个问题:抉择:1.答案: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段中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2.指名12名学生再次情感朗读:课文13自然段。第三个问题:决定:3.答案:第五自然段。重点理解“犹豫再三、果然”所饱含的情感。4.指名12名学生再次情感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故事结局:旅行者打出了水,又把水壶装满水,在“纸条”上加了

5、第二段话。指名12名学生再次情感朗读:课文第六自然段。三、师生讨论、交流:“纸条”上第二段文字的内容(多媒体创设:配乐爱的奉献),谈谈自己的感受。总结:“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旅行者首先得到了别人的给予,而后冒着生命危险,把这壶救命水倒入了汲水器,最后自己尝到了甘美的泉水,又为别人留下了一壶救命水。相信别人,想着别人,舍己为人,甘于奉献,收获快乐。四、师生总结全文(见投影):给予是一件 的事。五、作业: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读后感。六、板书设计:15、给予的故事饥渴难忍 怎么办? 艰难抉择濒临死亡 相互信任 甘美泉水七、教学反思:这节语文阅读课,创设了情境,精读了课文,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成功之处:1、依托多媒体教学设备,成功创设了情境,训练了学生想象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2、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研讨、体验情感、分析修辞手法,做到了了读中思、读中悟。3、重视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以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不足之处:理解后朗读做得不够充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