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761570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19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回顾检查上一课时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学生回答: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2.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学生回答:出自齐威王之口。3.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学生回答: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

2、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4.检查背诵情况(略)5.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出示投影:(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A.形貌昳丽( )B.朝服衣冠( )C.窥镜而自视( )D.又弗如远甚( )E.期年之后(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高。B.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孰:同“熟”,仔细。C.妾之美我者美:美丽。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3)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A.句和句相同,句和句相同。B.句和句不同,句和句不同。C.句和句不同,句和句相同。D.句和

3、句相同,句和句不同。(指名三位同学完成以上各题,然后教师简析)教师简析:三位同学完成得不错。第(1)小题考查同学们对字音的掌握情况,“昳”读作“”,“昳丽”有“光艳美丽”之意。“朝服衣冠”应译为:早晨穿戴好衣服。因此“朝”读作“”。“窥镜而视之”的“窥”读作“”,有“照”之意。“又弗如远甚”的“弗”读作“”,有“不”之意。“期年之后”的“期”读作“”,有“一周年”之意。第(2)小题考查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揣摩词义的能力。答案是C项。“妾之美我者”句中的“美”,原为形容词,而在句中带了宾语“我”,“美”也就随之活用为动词,应译为:妾认为我美。“美”活用为动词,表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古汉语中的意动

4、用法。第(3)小题涉及到两个常用的虚词,其一为“也”,其二为“而”。答案是C项。“也”是个语气助词,在“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句中表反问语气,而“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句中的“也”则是和“者”一起表判断的,因此,句和在意义上不同。“而”在古汉语中一般作连词,但在、句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有所不同。“窥镜而视之”句与“暮寝而思之”句中的“而”都用在了中心词与修饰语之间,为修饰被修饰的关系,因此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二、整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2.指导学生在准确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基础上,借助古汉语词典及附加题进行整理归纳。明确: (1)燕

5、、赵、韩、魏闻之,皆朝于市(朝拜)朝 (2)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3)朝济而夕设版焉(早晨)出示投影:(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教师简析:“朝”在古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其一,读作“”,当作“早晨”讲,是个名词。其二,读作“”,可以作名词,当作“朝廷”讲;可以作动词,当作“朝拜”“上朝”讲。明确: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 (2)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3)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出示投影:(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谁)(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3)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什么)(为了巩固对“孰”一词的理解和掌握,可再让学生

6、解释一下附加的三个句子中“孰”的意义)教师简析:“孰”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代词,当作“谁”或者“什么”讲。通“熟”,当作“仔细”讲。明确: (1)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诚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实在)(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示假设)教师简析:“诚”在古汉语中,可以作名词,当作“真心、诚意”讲。可以作副词,当作“确实、实在”讲。可以作连词,当作“果真”“假如”讲,表假设关系。明确: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良、善事)善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3)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4)王曰:“善。”(表示同意的应答词)出示投影:(1)素善

7、留侯张良(友好)教师简析:“善”在古汉语中一般是作形容词,当作“善良”“擅长”“好”讲,有时也活用为名词或动词,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句中的“善”就作了“择”的宾语,当作“好的”讲,为名词。又如“素善留侯张良”句中的“善”则带了宾语“留侯张良”,应译为:平素与留侯张良友好,所以在此句中“善”活用为动词。明确: (1)奉命于危难之间(期间)间 (2)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搀杂)出示投影:(1)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2)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机会)(3)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挑拨离间)(4)教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暗暗

8、地)教师简析:“间”在古汉语中是个多音字,其一,读作“”,可以作名词,当作“时间”“期间”“中间”讲,还可以作量词。其二,读作“”,可以作动词,当作“夹杂”“参与”“挑拨离间”讲;可以作副词,当作“间或”“暗暗地”讲;可以作名词,当作“空隙”“机会”讲。三、反复阅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解难学生提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教师回答: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与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

9、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教师回答:“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当作“自己”讲,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出示投影:例句出处类型沛公安在? 史记项羽本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加“之为”将宾语前置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以上表格中为宾语前置句的五种常见的类型。“沛公安在”句中的“安”为疑问代词,当

10、作“哪里”讲,“在”为动词,作谓语,“安在”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在安”,“安”是“在”的宾语,可译为:在哪里呢?因此,“沛公安在”为宾语前置句。“彼不我恩也”句为否定句,在古汉语的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了宾语,宾语要前置。“彼不我恩也”句中“恩”为动词,作谓语,当作“善待”讲;“我”作“恩”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彼不恩我”,可译为:他不善待我。因此,“彼不我恩也”为宾语前置句。“宋何罪之有”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宋有何罪?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呢?“有”为动词,作谓语,“何罪”作“有”的宾语,“之”为助词,作了宾语前置的标志。此句也是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唯奕秋之为听”句应译为:只听

11、奕秋的。“听”为动词,作谓语,“奕秋”则是“听”的宾语,句中加“之为”将宾语前置。“唯余马首是瞻”句应译为:只看我马头(所向而行动)。“瞻”为动词,作谓语,当作“看”讲,“余马首”则是“瞻”的宾语,“是”为助词,放在宾语后面,使宾语提到动词之前,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是一个典型的“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句。在今后的文言文学习中,同学们要不断地认识和掌握这种特殊句式。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1.翻译下列句子,指出属于哪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A.大王来何操?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C.君亡则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D.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A.孟尝

12、君客我。B.渔人甚异之。C.天下共苦战斗不休。D.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指名4位同学完成以上各题)明确:第1题A句应译为:大王来拿什么呢?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B句应译为:常常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一个同意的。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C句应译为:国君不忧虑自己出亡在外,而担忧我们群臣,这对我们的恩惠已经达到极点了。句中的“之”和“是”均为宾语前置的标志。D句应译为:所以,一个人假如只看到生,这样的话他必定死。句中加“之为”将宾语前置。第2题A句中“客”原为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客我”可理解为:以我为客,应译为:把我当作客人。B句中“异”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异之”可理解为:

13、以之为异,应译为:认为它很奇怪。C句中“苦”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苦战斗不休”可理解为:以战斗不休为苦,应译为:认为战斗不休是痛苦的。D句中“苦”原为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苦秦吏者”可理解为:以秦吏为苦,应译为:认为秦吏太苛酷。五、课堂小结在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整理归纳了“朝、孰、诚、方、善、间”等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了宾语前置句的五种类型,在反复阅读中,提高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领略了邹忌高超的论辩技巧,认识到了除蔽纳谏的重要性,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六、布置作业1.反复背诵课文。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1.阅读下面短文,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知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1)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译文: (2)不如樵夫之一足译文: 参考答案:(1)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2)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2.阅读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然后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邵公劝谏技巧的不同。邵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