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谒山》赏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760687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商隐《谒山》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李商隐《谒山》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李商隐《谒山》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商隐《谒山》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谒山》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商隐谒山赏析 诗词包 江苏省海门中学 杨妙新 谒 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此诗题为“谒山”,当是诗人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日落之景象有感而作,妙在将一个古老的题材写得这样新奇浪漫,诗情画意。 第一句,描写现实。时光永是流逝,是个残酷的现实,所以古代善良的人们幻想用“长绳系日”来留住时光。 典出傅玄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可见古人也知道它只是一种天真幻想,怎么可能得到?所以诗人干脆用一个“乏”字,将长绳系日的梦想彻底否决了。 第二句,承上抒情。诗人登高山,见日落、水去、云回,

2、触景生情。既然“系日无绳”,那么人们望见“水去云回”自然会生出不胜之“恨”。全句感情十分低沉,似乎已山穷水尽。 第三句,转出新境。天真的诗人忽发奇想,“欲就麻姑买沧海”,美丽天真好似一个童话。既然“逝者如斯”的时间之流,最后归于大海,那么这横无际涯的沧海自然便是时间的总汇;而我如果买下了沧海,不就占据了全部时间?占据了全部时间,那么自然不会有“水去云回”之恨、“系日乏绳”之憾了。那么向谁去“买”呢?诗人巧用神仙传作典。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为桑田。诗人因此认定沧海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 第四句,又出奇境。 “买沧海”的生意能不能做成?诗人以“

3、一杯春露冷如冰”,意味深长:浩淼无际的沧海不见了,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或许一会儿,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对此神仙也无奈。诗人将沧桑巨变缩短为一瞬间,既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极度夸张,又对宇宙万物变化迅速的极度夸张。一个“冷”字传达了光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无情和诗人绝望和无奈之情。 糖 多 令 刘 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糖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字改之,号

4、龙洲道人,南宋文学家。其爱国词篇,大多豪爽奔放,但此词却写得蕴藉含蓄,耐人咀嚼,既感慨时事,又抒写昔是今非和怀才不遇。 词前小序说明写作缘由。词的上片写重过南楼。南楼,即安远楼,建于淳熙十三年,在武昌黄鹤山上,为游赏胜地。但此时重游,词人唯见满目凄怆。开篇“芦叶”“汀州”“寒沙”“浅流”等四个意象,传神写出居高临下登楼所见之秋天江边凄清败落之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定环境,统摄全篇,奠定全词感情基调。 “二十年”一句叙事,时空交错,以虚间实,别起波澜,又暗寓感怀今昔。据考,二十年前,也就是安远楼落成不久,刘过离家赴试,却屡试不第。“柳下”三句,语义蕴藉。“未稳”二字,既写“系舟柳下”登临

5、的迫切,又说仓促路过即将离去的匆匆。佳节当前却行色匆匆,为何如此无奈?又按下不表。 下片抒写情怀,层层转折。“黄鹤”三句设问,妙在能从虚处转身 。 “矶头”上着一“断”字,传达出断头割臂、残山剩水的凄凉意味,不堪游玩。“浑是新愁”,语义丰富,巧妙地点明题旨。本有旧愁,又添新愁,还达到“浑是”的地步。此愁为何?一是他过去二十年,渴望以身许国,却“ 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功名无成。二是他在忆鄂渚诗中所云“书生岂无一策奇,叩阍击鼓天不知”,当时宰相韩侂胄冒进北伐,词人报国无门又忧心国事。卒章三句写“欲”买花载酒,想苦中求乐驱散心底之愁,然用“终不似”一转,告诉人们,佳节、鲜花、美酒皆易得,然而“少年”之豪兴已不再,这家国恨、身世愁更不是这些佳节花酒所能冲淡得了。如此结尾,既沉郁又浑成,令人读来有掏心挖肺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