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757594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基础问答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名词解释1、异病同护 :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样的证候。而不同疾病只要出现证候相同,便可选用同一护理措施。称为异病同护。2 入静、 :就是通过意守,把胡思乱想的杂念改变为静思专想,从而进入无思无想。 3、厥证 :是由于气机突然逆乱,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而引起,临床上有气厥、血厥、痰厥、食厥、和暑厥之分。 4、色彩康复法 以五色配五脏情志的理论为指导,利用自然界有关颜色,让病人用眼观望,从而产生影响,以促进身心康复的方法。5、包煎 :绒毛类、粉末类药物(旋覆花、车前子、青黛、滑石等)为防止煎药后药液混浊,对消化道、咽喉产生不良刺激,应先用纱布包好,再加入同煎。 6、寒因寒用

2、 :只用寒性药物及寒凉法治疗和护理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7、意守 :就是把意念、思维、想法集中到身体的某一部位。 8、热熨法 :是将药物或其他物品加热后,在患病部位或特定穴位适时来回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及药物作用,以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湿消肿、温经通络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四、问答题1、叙述晕针的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预防。表现: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胸闷心慌,恶心,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搏微弱或神志昏迷,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晕厥现象。护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令病人平卧,清醒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如已发生晕厥,可用指甲掐或针刺人中、素髎、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

3、,一般即可苏醒,若症状仍不能缓解,可配合其他抢救措施。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或精神过度紧张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顾虑。对饥饿、出大汗后、疲劳病人应先进食、饮水、休息后再针刺。同时对这些病人采取卧位,选穴宜少,手法宜轻。在针刺和留针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神色,有头晕心慌时应停止操作或起针,让病人卧床休息以预防晕针。2、叙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拔罐前应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根据所拔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体位应舒适并能持久。冬季要注意保暖,留罐时盖好衣被。拔罐时要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不适宜拔罐。皮肤有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及乳头部不宜拔罐。拔罐时

4、应根据所拔部位的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并应注意罐口是否平滑,无裂纹。用火罐或水罐时应注意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后皮肤起泡时,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擦破感染。水泡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再用消毒纱布外敷预防感染。高热抽搐的病人不宜应用拔火罐法。3、叙述滞针原因、护理及预防。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而引起肌肉痉挛、收缩使针不易拔出。(2)行针时捻转提插幅度太大或向一个方向捻针,使肌肉纤维组织缠绕针身而滞针。(3)留针时间太长也会滞针。护理:(1)解除紧张情绪,嘱咐病人放松肌肉、按摩穴位四周,放松痉挛的肌肉。(2)叩弹针柄,将针退出。(3)在滞针穴位附近再刺一针,

5、以解除痉挛,将针起出。因肌肉纤维缠绕针身之滞针,可轻轻将针向反方向捻转,待针松动后再出针。预防 (1)对精神紧张的病人,应先做好解释,解除思想顾虑。(2)操作方法要正确,防止针身缠绕肌肉纤维而滞针。4、叙述灸法的注意事项。(1) 施灸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施灸的壮数,应先灸少而后灸多。 先灸艾炷小者,后灸艾炷大者。 灸法的补泻应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艾灸的补泻,即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2) 施灸的禁忌: 实热证、阴虚发热者禁灸。颜面部、五官、大血管等处,不宜直接灸,以免烫伤形成

6、瘢痕。关节活动部位不宜用瘢痕灸。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一般空腹、过饱、极度疲劳、对灸法恐惧者,应慎灸5、叙述针刺的注意事项。答:1、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用强刺激。孕妇尽量不采用针刺法。 2、针刺时应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立即盖好衣被,以防感冒。 3、针刺时应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个针,防止交叉感染。 4、针刺时应避开皮肤瘢痕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或有自发出血倾向者都不宜针刺。 5、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全身状态有无不良反应。6、叙述汗法的概念与护理措施。概念: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泻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微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

7、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措施: 1、服药后卧床盖被并进热饮,以助药力,要因季节、年龄、体质等区别对待,常以遍身微汗为宜。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若经上述处理仍无汗出,纵然体温不退,切不可冷敷与给冷饮,以致热邪不能外达而闭门留邪。可按医嘱再服发汗解表药一剂,再服热饮。但应防止汗出过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大汗不止,易致伤阴亡阳,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采取措施。2、大汗不止时,暂时不要掀被更衣,注意避风寒,可用干毛巾铺垫于胸前背后,待汗出停止后再更衣换被,注意室内温度宜偏高,防止复发。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酸性和生冷食物。4、服用解表发汗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等,

8、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7、叙述刮痧法的注意事项。1、体位要舒适,坚持时间长,并注意预防感冒。2、俯伏坐位及坐位:多用于头部、颈部、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外侧部。仰靠坐位: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3、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及刮拭结果:出现痧痕,皮下微红色或紫红色充血瘀点。本次刮痧与前次刮痧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一个疗程。 4、刮后饮一杯温开水,休息15-20分钟。5、如在刮痧的过程中出现头晕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刮痧,平卧或头低脚高位,给一杯糖水,重刮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用棱角轻刮人中。 6、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饮食上禁食生冷。7、病情重、病灶深

9、、体质好或疼痛性疾病,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病情轻、病灶浅、体质差、的病人宜选用补法;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刮痧时间宜稍长;夏季或天热时刮痧时间宜稍短。8、叙述吐法的概念和护理。概念: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措施:药物采取二次分服,服第一次已吐者,需与医生联系,决定是否继续服第二次。服药后仍不吐者,可用压舌板,手指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不止者,根据催吐药的种类可分别用下列方法处理:服巴豆吐泻不止者,用冷粥解之,服藜芦呕吐者,用葱白汤解之,误服其它有毒物质呕吐不止者,用甘草,贯众,绿豆汤解之。严重呕吐者,应观察病人脉象,血压,神志,呕吐物的

10、量,性质等,并做记录。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输液以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此类药对幼儿,年老体弱,心脏病,高血压,孕妇均慎用或忌用。呕吐后暂不进食或给清淡素食,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9、叙述针刺时造成弯针的原因、护理及预防措施。原因 1 留针过程中病人移动体位或意外碰撞、压迫而引起。2操作者进针时用力过猛过快或选穴不准确,针下碰到坚硬组织。3滞针处理不当造成弯针。护理 1出现弯针后,不要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2注意弯曲的方向,并顺着期方向将针退出。3将病人移动的体位恢复原位,然后顺着针弯曲的方向将针退出,切忌用力捻转或抽拔,以免断针。预防针刺前,1选择舒适的体位,留针期间不要随意变换体位。2术者手法要熟练,指力邀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3针刺部位和针柄避免外物碰压。10、叙述中医康复护理的概念和原则。概念:中医康复护理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原则: 总原则是调理阴阳平衡,尽量促进形神功能活动规复正常。(1) 养生护理原则(2) 综合护理原则(3) 整体护理原则(4) 因人、因证、因病程护理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