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755320 上传时间:2023-09-04 格式:DOCX 页数:437 大小:6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37页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37页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37页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37页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希彦老师伤寒讲稿(4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对于经方,自古就有这样的说法,说只要使用得当,就能有“覆杯而愈”的 效果。所谓“覆杯而愈”,就是说喝完药,把杯子洗了扣在桌上,病就好了。这 个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以我个人的临证经验,还是所言不虚的。如果辨证准确, 外感病只需要半剂药,上午吃下午好,晚上吃早上好,该退烧的会退烧,该止泻 的会止泻。慢性病也是几剂药就会有明显效果,甚至是几剂药治愈的也有很多。 绝对不是现在所说的中药慢。慢的那是后世中医,而不是真正的传统中医。我看 这里研究伤寒论的人很多,相信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历代能够参透这本书的寥寥无几,原因是张仲景在这本书里没有系统的讲述 他的医学理论。这就好比一本武功秘笈,

2、只有招数,在对人体的思考和组方规律 上,没有详尽系统的内功心法。加之又是一本残书,经过历代流传还有错简以及 后人加上去的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所以历代能真正学通这本书的人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只能高山仰止。现今对伤寒论的研究,很多只停留在依葫芦画瓢的阶段。在临证上,只 要能够与书中的方证对应上,就能有极好的治疗效果,书中没有提及的,或者那 些似是而非的症状,分析起来就有困难了,选方就没有把握,自己组方效果又不 理想。伤寒杂病论的行文方式是极简的,不过寥寥几万字,而疾病的反应又 千变万化,哪能够一一对应呢?胡希恕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了,是一个很好的经方名家,他提出辨证的最高 境界是方证对应,推崇原方原

3、剂量。实际上,张仲景教的是加减变化之道,比方 说他用桂枝汤变化出几十个方子来,灵活治疗人体各种各样的证和疾病。胡希恕 当然明白这个,他之所以不赞成加减变化,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组方后面的 原理。这样就有了一个新课题:张仲景到底是如何思考人体,他的组方用药的原 理是什么,这些药物又是怎样在人体当中起作用?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才 能真正的学到“仲景之法”,而不只在临“仲景之方”才能像张仲景一样用简单 的几十味药物因证组方,以一御万,而效如桴鼓。这一次,我们是用道家思想为理论基础来破解伤寒杂病论的内功心法。此 心法和道家思想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在汉代之前主要是以道家 思想为指导的

4、,汉代后才是主要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张仲景是东汉以前汤液学的 集大成者,此中的联系不言而喻。要用道家思想解读伤寒杂病论,那就先要讲两个本体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类到底有没有治病的药?我的答案是人类是没有治病的药的。为什么?打个比方,我们创造了一台电脑, 造了一台洗衣机,我们今天就可以修电脑,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机。而我们人呢? 人是造物主造的,是上帝造的最精密的仪器,是被造物。从哲学上来讲,我们永 远修不了自己,除非我们有和上帝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台洗衣机永远不可能修 它自己一样。既然说我们修不了自己,那医疗又是什么呢?先从西医说起。西医领域一直 在致力于研究治病的药,那西医领域到底有没有治病的

5、药呢?先说感冒,现在大 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在国外门诊,大夫是没有权利随便开抗 生素的,若开了,他可能会面临吊销执照的处罚。那问题就来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药,那感冒的特效药又在哪里呢? 医学界的答案是没有。如果感冒都没有特效药,那别的病呢?自然更没有特效药 了。比方说糖尿病、高血压,我们都知道,终身服药。这些药是控制血压,控制 血糖,但不能治愈。不但治不好还伤肝肾,因为服用这些药物引起肝肾衰竭的病 人现在很多。如果病严重了呢,就是手术,把坏掉的器官切割或置换。然后就是 排异反应,因为不是你的器官人体不接受。这种治疗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 能存活五年就算治愈。那中医领域

6、有没有能治病的药呢? 一样没有。既然没有,为什么还要做中医? 因为中医是靠自体免疫力治病的。能够对抗疾病的只有人体自身的免疫力。因为 我们人体的免疫基因链足够对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说爱滋病,人体免疫力一 般的,能抵抗爱滋病十几二十年不发病。个别免疫力极强的终生不发病。癌症非 典之类的自愈的就更多了。既然人体免疫力能够对付疾病,为什么还会生病呢? 是因为我们的免疫力受到了抑制。真正的传统中医是反对用药去治病的,而是着 眼于恢复人体的秩序,然后让免疫力自己去治病。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 人体自己,而不是药物。第二个问题,传统中医和非传统中医的区别是什么?我个人区分传统中医和非传统中医是以汉代

7、为界的。先说非传统中医。非传统中医是以药治症的。什么是症呢?比方说我们后世 中医经常说的脾虚肾虚痰湿淤血就是症。我举一个病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男子的虚劳房事类疾病,后世中医大都从肾 论治,分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如果是肾阴虚,用生地熟地之类的滋阴药;如果是 肾阳虚,那就是苁蓉巴戟天杜仲这类的药。我早年学过很长时间的后世中医,我 知道用这类药效果不会太好,暂时会有缓解,往往牵延不愈,有时补肾药吃多了 甚至于还会上火。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没有一味补肾药,治 这个病却效如桴鼓,辨证准确了几剂药就能治好。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所以能治 好这个病,是因为它没有拿药直接去补肾,而是着眼于人体的大循环,人

8、体的循 环恢复了,津血运化归肾,它的肾气自然就会增强。如果人体自己不能补肾,又 有什么药能直接补肾呢?兴许能隔山打牛的补一点,却起不到根本的作用。这就 是后世医家治病动辄给病人吃几个月的药,收效却不明显的道理。再如治肿瘤类疾病,一般从淤血痰湿论治。我看现在的医生动不动一张大方 子,几十味活血化瘀消痞散结的药,如果人体大秩序没有恢复,自己就不散结, 只用这些药无异于扬汤止沸。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思想是道家的,就是不妄自作为,不干预天和,不代 人体去治病。而是致力于恢复人体秩序从而让人体自己去治病。说到药,又牵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药物不能治症,那药物学上所说的补肺 补脾发汗通便又怎么理解?其实这些说法

9、也都是不可靠的。举例说明:我们常说 桂枝是发汗的,学过伤寒论的都知道,桂枝也可以用来止汗。白术这味药, 后世说它健脾止泻。北京有个大夫,经常用大剂量的白术治便秘(70g以上), 大剂量的白术一下去,大便就通了。到底桂枝是发汗还是止汗?白术是通便还是 止泻?其实这都是后世医家的说法。通便止泻哪能是药物能够做到的,这是人体 自身无数条神经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指令,药物本身不能够代替人体来行使这个指 今。药物只是平衡人体的阴阳,恢复人体的秩序,然后由人体自己来下这个指令。 比如桂枝,它只是把阳气送到肌肉组织,表的阳气够了,它该出汗会出汗,该止 汗会止汗;白术是气化中焦的,中焦气化,津液得以运行,该止泻会

10、止泻,该通 便会通便。真正的传统中医就是一把钥匙,用来打开人体免疫力的这把锁。西医致力于 用药去治病灶,后世中医致力于用药物去针对于某个病症,事实上都是不妥当的。 这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喜欢文化的朋友可以去研究这些哲学上的 东西。上次课我们讲了一些基本的道家传统中医观念。伤寒的核心辨证体系, 六经辨证只讲了一部分。因为这次有一些新来的朋友,我再将六经辨证从头讲一 下,然后开始进入伤寒论的学习。伤寒的辨证体系是六经辨证。何为“六经”?就是将“证”反应的位置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 (伤寒里所谓的“证”不是西医所指的病灶,而是人体对疾病所呈现出来的 反应。如体痛、呕吐、发热、胁胀

11、、眩晕等。)所谓“表,指的是肌肉、骨骼、 皮肤这个区域。所谓里”,指的是胃肠消化道这个区域。所谓半表半里”,就是除去“表” 和“里”这两个区域之外广大的中间区域。上面说的是位置。从“病”的性质 来说,有阴证和阳证。何为阴证阳证?临证上,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 盛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阴证。以感冒为例,我们区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不是看这个病人受的是寒,还 是受的是热,而是看这个病人身体本身对感冒的反应,自体气血充足的人,一般 都发烦渴、怕热之类的阳证热症;自体气血虚少的人,一般都发畏冷、寒泄之类 的阴证寒症,脉象反应自体的气血盛衰是最准确的。有的医生

12、通过网络和电话 看病,最大的障碍也在于此,没有脉象,单凭问诊,对于阴阳的属性和程度很难 有一个精准的判断。既然病的属性有阴阳之分,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自然各有一组阴阳, 于是便形成了“六经”。表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太阳病”,阴证称之为“少阴 病”;里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阳明病”,阴证称之为“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 证我们称之为“少阳病”;阴证称之为“厥阴病”。此所谓“六经”,是六经辨证 之总纲。我们知道,后世中医多用五行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等。黄帝内经 里提到的辨证方式也是这些。为什么张仲景要在黄帝内经之外提出一套六经 辨证呢?要破解张仲景的组方用药规律,就必须弄清这个问题。这个问题

13、要在 药物上找答案。后世常说某个药入肝经入胆经入肾经,事实上药物不是智能的, 不能定位。举例说明,黄苓这味药,大家都知道,苦寒药,后世说它清肺火清胃 火,也有说它清肝火清大肠火,说法不一。都对也都不对,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药物并不能单独走到某一个脏腑或某一个经络,药物只能走层面。我们吃辣椒, 一吃额头有汗后背有汗,说明辣椒这味药它走表。大黄这味药,一吃就腹泻,说 明它走里走下。事实上药物只能走表里、或半表半里,不能精确到只走肝经只走 胆经只走胃经。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学说之外提出一个六经辨证体系,就是 为了指导用药物治病的。黄帝内经里的辨证体系主要是指导针灸砭之类的疗 法的,这些治疗是可以定位的

14、,所以黄帝内经里很少出方子。很多人在争 论黄帝内经里的辨证体系正确,还是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正确,都正确,分 工不一样。那六经辨证和脏腑经络辨证是不是矛盾的呢?据我的研究,它们并 不矛盾。在张仲景的理论体系里头,脏腑经络虽不能涵盖六经,六经却能涵盖脏 腑经络,因为六经是大层面,大层面里面自然能包涵具体的脏腑经络层面。比方 说,“太阴在六经里指“里这个层面,自然也包含着这个层面相关的脏腑和 经络,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其它经络脏腑看其归经的名称就可知道,都可 以分属在六经里头,不一一例举。现在出现一个新问题,既然肺经和脾经都络太阴,太阴又是里阴证,难道肺 和脾就只是寒症就没有热症吗?说明这个之前

15、,先说一下什么是脏腑。“脏 指的是五股:心、肝、脾、肺。肾。“腑”指的是六腑: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脏主收藏,腑主传化。脏主阴,腑主阳。“脏所连络的都是阴经; “腑所连络的都是阳经。为什么?因为脏是不能受热的。比如说,我们吃过动 物的肝脏肾脏肺脏,下锅只要炒几下就熟了,可见“脏不耐热,于是人体会将 “脏”的热移于“腑。因此脾没有热症,热会移于胃,胃是阳明。以此类推, 肝移热于胆;肾移热于膀胱;心移热于小肠;肺移热于大肠。下热利的脉象往 往右尺不盛而右寸盛,寸盛主热在上在肺,为什么症状是下热利呢?因为肺的 热会通过大肠排出去,肺受热就麻烦了。这是脏腑之间的规律和协作。将经络脏腑观念引

16、入六经辨证,在临证上有没有意义呢?是有意义的。举 个例子说明。胡希恕先生曾总结过,肾腹水用越婢汤(“麻黄6两,石膏半斤, 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麻黄石甘与枣姜;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 肿风水伤。)有效果,而肝腹水用柴胡方才有效果,为什么?胡老说他解释不清 楚。其实只要参考经络脏腑就能解释:肾经既称足少阴肾经,少阴经在六经里是 表经,说明肾经是络表的,自然可以从表论治,越婢汤是治表病的方子,自然治 肾腹水有用。肝经既称足厥阴肝经,厥阴经在六经是半表半里经,可以理解为肝 经是络半表半里的,柴胡方是治半表半里的,所以治肝腹水有用。再举一个药 物的例子,在伤寒里常用炮附子温下寒,下焦主肾,于是后世说的炮附子温 肾阳。当阴症的出汗不止时,张仲景是用炮附子来止汗的。为什么所谓温肾阳的 药能止汗呢?因为汗出是表证,而肾经是络表的。所以温下焦温肾的药也可以治 阴症的出汗。这就是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