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746206 上传时间:2023-01-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解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解理解课程目标 有效推进课程实施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积军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我省在中小学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导致该课程在实践中出现许多误区。其中,许多问题源于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体现的教育理念、追求的价值功能、内容呈现的结构特点等都理解得不很清晰,这些使广大教师确立应有的教育理念,明晰课程实施的应然目标,促进教师变革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等产生很大障碍。这也正是广大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普遍感到捉摸不透抑或无所适从的根源所在。因此,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教师适切的教学实践是有效实施

2、该课程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对课程目标作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理解,以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目标、有效调控组织形式、有序把握课程的实施过程。下面,结合我省中小学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误区,我就正确理解课程目标,有效推进课程实施,代表研训组谈一些认识。一、课程定位: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1、独特的课程特点:学科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以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某一特定的学科

3、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整合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代社会的综合性问题,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之间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育人功能上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各自作用。学科课程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所凭借的主导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起着切实的促进作用,这种转变必然会迁移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进而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产生广泛的辐射效应,进而推进新课程改革。如果说学科课程是“教师”教的课程,那么综合实

4、践活动课程主要是“学生”学的课程。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分科”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课程。如果说学科课程目标是能“预设”的,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只能是“生成”性课程。如果说学科课程是“知识”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是“能力”课程。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关注过去”的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是“关注现在”的课程。如果说学科课程是“基于个人”的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合作”的课程。2、多样化的课程性质。一方面它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明确其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是有赖于学生和教师利用当地资源进行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具有生成性质,有校

5、本课程的特点,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课程开发。它既是综合课程又是经验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活动,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创造性地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3、不同的开发途径。学科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只是为强化教材所拟定的目标服务的,或者说是教材所拟定的的活动的延伸拓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不能编写传统意义上教材的,其开展主要立足于校内外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是其生命所在,离开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就失去了自己存在方式。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二、课程概念:目前大

6、家普遍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界定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为主要目标。三、课程功能:1、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过于单一的现状,改变学科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门类分得过细,造成知识割裂,使学生精力分散,学业负担加重的现状。2、改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长期形成的过于偏重于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和地方课程,过于注重知识学习、学生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弱、综合素养低,缺

7、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状。3、落实三维目标,改革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4、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实现课程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5、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改变学科本位、构建新型课程结构。体现出综合运用和课程的选择性。8、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四、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状态,本质上包括两个问题:“人究竟发展什么”和“人如何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致力于人

8、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给予学生适合身心发展的,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探索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以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科学探究等能力为发展核心。2、教学论基础: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及实践探究的课程。作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渊源还可以追溯到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施瓦布的探究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很好地体现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9、做合一”教育理念。3、课程论基础: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设置趋近于过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内容,但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有价值,要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自主而有能力地学习。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学校、教师具有充分自主权,提倡校本开发,提倡教师是课程的开发研究者。对学习评价,课程强调成果,更关注过程,把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六、课程目标: 国家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确定课程目标为:(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具有

10、问题意识,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是:1、亲近并探究自然,增进对自然的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2、积极参与社区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4、学习并开展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5、体验并初步学会调查研究与访问、实验研究与观察、技术设计与制作、社会参与与服务、信息收集与处理等多种实践学习方式;6、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

11、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七、课程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指定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1、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初步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并初步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或项目,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

12、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中小学可以把学生的科技小发明、科技小制作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要注重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启迪思维,激发探究的热情;要加强与学科学习的联系,在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中生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有效地应用各科知识。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和技能基础,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制定方案等过程,学习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研究等科学方法的基本规范和操作要领,养成探究习惯

13、,形成科学态度,初步创新精神。普通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可参见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进行整体规划与实施。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区和社会的体验性、服务性或公益性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目标是:走进社区,理解社会,获得直接经验,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参与社区活动,践行社会服务,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以社会考察为主的社会体验性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活动、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性活动等方面。活动主题的确定应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并注重与其他学习

14、活动的贯通。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实施,应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体验和实践的机会;应围绕主题,在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主动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懂得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常识,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技术工具,初步掌握一些社会生产的基本技能;通过技术实践与技术探究活动,学会简易作品的设计、制作及评价,初步具有技术学习

15、、技术探究及技术实践能力;丰富劳动体验,具有亲近技术的情感和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安全而有责任心地参加技术活动,初步具有技术意识、职业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审美意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实践、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职业体验等。这些内容及活动形式,既有一定区别,也相互联系,在课程实施中不能机械理解、相互割裂。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要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以及专业化倾向,应与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内容有效整合。在重视操作技能习得的同时,应重视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应用;要重视对技术的社会意义和文化

16、价值的发掘与感悟,重视对技术的设计、试验与创造方法的实践与探究,强调技术规范的学习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实施中,必须遵守安全规程和做好劳动保护,并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资源建设。4.信息技术教育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运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和表达信息,并用以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和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思考、讨论和分析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具有健康负责的信息伦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在实践学习中了解信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