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744292 上传时间:2022-09-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93.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版导与练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三章 第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测控导航考点题号陆地水体的补给类型3、4、5、6、7、14(1)自然界的水循环1、2、8、9、11、12、1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4(2)(3)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17山东曲阜月考)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回答12题:1.“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A.植物蒸腾减弱 B.下渗增强C.地表径流增强

2、D.地下径流减弱2.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减轻城市交通拥堵压力增强城市热岛效应A.B.C.D.解析:1.B2.A读图可知,海绵城市既涵养了水源,缓解城市用水压力,又减轻了洪水给城市带来的威胁。城市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减少了水污染。湿地增加、植被覆盖率上升等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下渗,植物蒸腾增强,地下径流增加。(2017江西南昌一模)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据此并读图,回答35题:3.在正常年份,鄱阳湖水位开始进入丰水期的月份是()A.5月 B.6月C.7月

3、D.8月4.据图推断鄱阳湖面积扩展最迅速时的水位高度变化范围()A.-38m B.812mC.1220mD.20m及以上5.据图推断鄱阳湖的湖盆地形特征()中部低、四周高湖盆浅且坡度小湖岸陡峭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A.B.C.D.解析:3.A4.B5.C第3题,在正常年份,5月份,锋面雨带在南部沿海登陆,鄱阳湖南部支流进入汛期,水位上涨,开始进入丰水期,A对。6月水位继续上涨,7月、8月水位略有下降,仍是丰水期。第4题,由图2横坐标判读湖泊面积扩展最迅速的是从500 km2扩到3 500 km2,结合纵坐标此时水位高度变化范围为812m。第5题,结合材料中“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说法,据图推断鄱阳

4、湖的湖盆地形特征是湖盆浅且坡度小。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对。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读“2016年我国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图”,回答67题:6.该水库储水量最大的时期是()A.1月初B.6月中旬C.6月底D.8 月中旬7.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地区D.闽南地区解析:6.C7.C第6题,读图可知,水量盈余率大于1,说明流入量大于流出量。图中只要水量盈余率大于1,水库的水量就在增加,所以在6月底时,水库水量达到最大值;6月中旬,只是水量盈余率最高,水量未达到最大值;水量盈余率小于1时,水库水量在减少,7月份水

5、库水量减少的多,8月份略有上涨,但没有达到最大值。第7题,读图,可以看到7月份到8月初,水量盈余率较低,说明水库流入水少,流出多,该时间段降水少;华北、东北降水集中在7、8月份,水量盈余率高,水库水量会增加。闽南地区雨季长,7月份水量也较大,水量盈余率不会大幅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份受伏旱天气影响,蒸发多,降水少,水库水量减少。(2017浙江台州模拟)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沙漠地区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该方法揭示了水循环的主要动力包括()风力地球重力太阳能温室效应A.B.C.D.9.该方法可以模拟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下径流A.B.C.D

6、.解析:8.B9.B第8题,沙漠中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从图中可见,地面的水分在太阳照射之下蒸发出来,被塑料膜拦截,塑料膜随坑自然凹陷,地面与塑料膜形成弧形,水珠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汇集于凹陷部位降落到容器中。故动力包括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第9题,该方法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和降水。(2017湖北武汉模拟)下垫面与大气之间存在水热交换,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我国某湖泊常年水量稳定,下图反映该湖泊一年内潜热通量日均值变化及累计降水量。读图,回答1012题:10.该湖泊主要补给水源为()A.季节性积雪消融B.大气降水C.地下水 D.冰川融水11.在下垫面水分充足

7、情况下,潜热通量值通常()A.夜大于昼B.晨大于昏C.夏大于冬D.阴大于晴12.对该湖泊12月次年2月潜热通量值的表现,合理的解释是()A.下渗强烈B.湖面结冰C.云量增大D.风速减小解析:10.C11.C12.B第10题,据材料知,“湖泊常年水量稳定”,说明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第11题,“由材料由于水汽蒸发而产生的潜热释放被称之为潜热通量”可知,白天温度高,潜热通量大于夜间;黄昏前后气温高于早晨的气温,故潜热通量黄昏大于清晨;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故潜热通量夏大于冬;阴天气温低,晴天气温高,故潜热通量晴大于阴。第12题,该湖泊12月次年2月潜热通量值最低,说明水汽蒸发量较少;该季节,正值北半

8、球的冬季,气温较低,湖面被冰层覆盖,蒸发量小,故B正确;潜热通量与下渗无关;该季节降水量较少,多晴朗天气,云量小;该湖泊冬季多大风天气。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017浙江绍兴模拟)图a是某地区水系分布图,图b是甲河流域某一水文站在某年7月18日至20日的水文曲线图,而且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读图,回答问题:(24分)(1)比较图a中甲、乙两河水系特征的不同点。(10分)(2)据图描述图a中甲河两侧地形地势特征的差异。(8分)(3)近年来,在相同的降水量下,该地水文曲线的“洪峰”点有所降低并右移,试推断该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河流水系特征一般从以下

9、几方面进行描述: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形态、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第(2)题,地形地势特征,分为地形和地势。地形描述包括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等,地势描述包括区域走势、走向,海拔。读图可知:东部支流极少,说明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大致呈南北走向,地势陡峻;西部多冲积扇,地势相对平缓。第(3)题,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层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层,就像一块巨大的吸收雨水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延缓径流、削弱洪峰的功能。结合材料可知:该水文站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趋于好转,说明上游植树造林,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答案:(1)甲河:长度长;流域面

10、积大;干流大致自南向北流;支流数量多且分布在河流西岸。(反过来答乙河也可以)(10分)(2)东部为南北走向的山地,地势陡峻;西部多为冲积扇,地势平缓。(8分)(3)上游植树造林,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6分)14.(2017广东江门调研)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气候干旱、沙漠遍布,大部分地区无常年河流,被称为无流区。下图为阿拉伯半岛地形图。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8分)(1)简析该半岛大部分地区成为无流区的自然原因。(10分)(2)甲地畜牧业较发达,推测其用水来源及其成因。(9分)(3)有专家提出在本区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你认为是否可行,并阐释

11、理由。(9分)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无流区形成的自然原因(地表径流量少的自然原因)分析。可结合水循环的环节进行分析,地表径流少与本区域降水少、蒸发旺盛、下渗强烈、径流汇入少、地表形态等因素有关,并结合本区域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分析。第(2)题,本题考查甲地生产生活用水来源。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甲地少河流和湖泊,推测其用水来源主要为地下水。读图可知,甲地的海拔低,地下水埋藏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第(3)题,本题考查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治理措施。为开放性试题,理由与观点匹配即可得分。可行,主要答题角度是其可以缓解本区域缺水问题。不可行,主要答题角度是本区域实施人工降雨的不利因素。答案:(1)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海拔低,无冰雪融水;地形平坦,沟谷发育少,流水不易汇聚;植被稀少,沙漠广布,易下渗,因而形成无流区。(10分)(2)甲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成因:海拔低,地下水埋藏浅或出露地表,便于利用。(9分)(3)不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大气中水汽少,人工降雨成本高。或可行: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工增雨可加大降水量,缓解当地缺水问题。(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