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74402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末五代至北宋词的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末五代至北宋诗风演变在中唐诗歌中,盛唐诗那种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间的艰 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送走了少年的情怀。中唐诗有一种更 加生活化的倾向。盛唐诗人追求的是境界的浑融;而到了中唐,我们 才看到了有意识的字锤句炼。盛唐存在着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诗人 群落;而到中唐,我们却看到了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派。从唐敬宗和唐文宗开始,唐帝国出现了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 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 感常常触绪即来。晚唐写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题材的诗比重下降,所 表现的热情也明显减退。诗人的情感由正面面向社会转向关注历史变 迁,追求官能享受,咀嚼闲散生活的滋

2、味。怀古咏史、爱情闺阁,以 及吟咏士人日常生活的诗大量增加。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怀古咏 史类作品中显现得较早,也较突出。他们用一切皆无法常驻的眼光, 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这种悼古伤今,从刘 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 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 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杜牧的古近体诗都有很高成就,七绝名篇尤多, 风格大多为豪迈帅快、明朗劲健,其不仅怀古咏史诗熟练众多,常在 怀古诗中书写对于历史繁荣昌盛局面消失的惆怅情怀:“千秋佳节名 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且

3、他 诗集里有不少不属于怀古咏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 历史感慨。从而带上浓厚的悼古伤今的意味。如:“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晚唐小家的怀古咏史诗,除意在讽刺者,凡慨叹夕盛今衰的, 多半是“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的情调。在晚唐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于一部分诗人,以苦吟 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晚唐时期, 有大批长期困于考场的士子,也有许多人虽然入仕,却处于低下闲冷 的地位。他们有点像大历时代的文人,需要通过作诗获取精神上的补 偿。求科名者,则更需要把五律当日常功课训练。苦吟诗人对社会关 心不够,阅历范围狭窄,入诗的事料相

4、对贫乏。脱不出琴、棋、酒、 竹、石等生活事物。他们的诗思往往不是自然涌现,而是一开始就着 意为之。“莫笑老人多独出,晴山荒景觅诗题。”由于近体可以再音 律、对偶、字句上见功夫,可以沉心静气地推敲锤炼,因此,其撇开 以情感充沛、其实贯注特点的个性体之类体裁,把力量倾注在近体尤 其是五律上。贾岛就曾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苦吟不已, 这些在社会上被冷落的文人,就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作诗上, 往往是“两句三年得”。对自己的贫苦、窘困和闲散,多方面地加以 审视、发掘、体验,“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抒写他们的无奈。 于是,通过对情与景深刻的挖掘与琢磨,做到工整中见清新奇僻,就 成了一种新的风

5、尚,有别于韩、孟的奇险和元、白的流易。晚唐时期,闺阁情怀在文士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晚唐士 人寄情闺阁,既是由于在科举和仕途上缺少出路,转而从男女新盖方 面寻找补偿和慰藉,亦由于晚唐时代立交松弛,享乐淫逸之风盛行, 狎妓冶游成为时尚。以男女之情为中心,跟其他题材内容相融合。由 于题材本身具有绮艳性质,加以奢靡之风对于美学趣味的影响,晚唐 情爱诗,在色彩、辞藻等方面,具有艳丽的特征。如温庭筠的菩萨 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 迟。照花钱后镜,花面相交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聊聊数 语勾勒出了少妇慵懒娇媚的神情与姿态。唐末诗人,置身于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

6、、民生疾苦,均 有所关注、但从诗歌创作的总体情况来说,这方面的内容仍未能居于 主要地位。诗人们怀着避世心理,追求淡漠情怀与淡漠境界的同时在 动乱中惶惶不安,四处漂泊,自顾不暇。再难有那种社会责任感和使 命感,也再难有那种博大之气和饱满的热情,诗境较为狭窄,笼罩着 末世的凄凉暗淡情绪,表现出痛苦绝望的心理著名敌人中,只有生活 到五代初的郑谷、韦庄、罗隐等,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才对时 代的丧乱有较多的反映。宋朝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在有利加强君权的同时使得士 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宋代的士大夫国家主人公的 意识十分强烈,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以国家天下为 己任,密切

7、关注国家的隐患。他们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普 遍关注国家和社会,更加紧密的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文学作品, 尤其是被视为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文中,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 为重要的主题,欧阳修在镇阳读书中说“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 煌。”梅尧臣也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寒鸡得食自呼伴,老 叟无衣尤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深切的描写了 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这都使得 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社会 政治功能的加强,使宋代诗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其 负面影响是严肃有余、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

8、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了 个体抒情的意味。“文以载道”的另一个影响,是诗文中议论成分的 加强。无论表达政见或弘扬学术,最直接的手段当然是议论。“文以 载道”的价值观,也必然导致把议论视为写作的目的。即使在哪些传 统上不宜说理的题材,宋人也照样能大发宏论。例如亭台记一类古文, 唐人皆以写景、叙事为主,而苏轼的亭台记文却几乎篇篇都有议论。宋代士大夫宋代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 德。在表达个人抱负也是相当拘谨收敛。也使得宋代诗文的现实意义 很强,但缺乏唐代诗文的那种潇洒浪漫气息。同时,深沉的忧患意识 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高扬。在一个半世纪的抗金抗元斗争中爱 国主题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

9、。宋代时,盛起了儒释道三家三教合一的思潮,这一时期儒释道 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转向注重内心的修养,使宋代士大夫的文 化性格迥异于前人。首先,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是相互 排斥的两级,宋人已把自我的人格修养看做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一切 事功都仅是其外部的表现而已,因而宋人在积极参政的同时仍能保持 较为宁静的心态。宋代文人的生命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 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 但思想深度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中:“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就以超越的雕琢的平淡老成给人清丽的风格。这些特 征都根植与宋代文人的文化性格和生活态度。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宋儒弘扬了韩愈把 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想结合的而传统,更加重视内心的道德修养,雅 俗之辨应重搭接而不是小节,随之而来的是宋人的审美的世俗化,宋 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 风格倾向于通俗化。多有生活中的事物入诗,如河豚、寺塔、小园等 等都常见于梅尧臣,苏舜钦、苏轼等诗人笔下。汉语 102王舜元101832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