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7738648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公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用术语及答题格式一、散文答题特种公式:作用技巧类:1、修辞手法(12):比喻、比拟、排比、双关、夸张、对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反语等常用12种,其它:呼告、通感、顶针、回文、引用等(偏僻)。2、表现手法(13):衬托、烘托、象征、托物言志、对比、抑扬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联想、想像、用典、以小见大、前后呼应等。3、结构方式:46748(密码)4、表达方式(5):记叙(顺叙、插叙、倒叙、补叙)、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白描、工笔、自然描写、社会描写、还有多种人物描写等)、议论、说明。二、小说答题特种公式社会生活(讥讽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映什么、

2、揭露什么、表达什么)人物(用词把握+在原文找到根据+凭常识=完整概括)情节(1、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掀起波澜,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3、使文章情节更完整,更能够表现人物的特点;4、设置悬念,吸引下文;5、构成对比或衬托或抑扬等,为引出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环境(1、自然环境:渲染+气氛,交代(地点、时节),奠定基调,为下文作铺垫或照应前文,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主题;2、社会环境:交代社会背景,暗示社会关系。备注:注意简答与详答1、情节:简答,纯用术语;详答,简答+展开。2、人物:简答,烘托了人物形象或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和突出或较好地表现了人物形象;详答,简答+展开。3、社会生活:

3、简答,点明了文章主题或深化了文章主题或较好地表现文章主题;详答,简答+展开。三、题型与答题(部分)1、“为什么”“特点”“原因”“理由”“哪些”等题型。答题规律:(1)立足于原文即“上策”(70%);(2)技巧(20%);(3)自己概括即“下策“(10%)提示:(1)原文找答案技巧:直接抓住关键词+逆向找关键词+抓住标志性词语(主要是关联词)+注意标点符号提醒(2)对而全2、“含义”“含意”类:答题规律:(1)采用“上策”(60%);(2)技巧(30%);(3)自己概括即“下策“(10%)提示:(1)原文找答案技巧:直接抓住关键词+逆向找关键词+抓住标志性词语(主要是关联词)+注意标点符号提醒

4、(2)注意词语的“双义”性(3)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4)注意“对而全”。3、“如何理解”“作用”“赏析”“妙处”“好处”“写作特点”“技巧”“手法“怎样”等题型。答题规律:(1)立足于技巧(70%);(2)立足于原文(20%);(3)立足于文外(10%)。答题方式:技巧+经过+术语+句意或段意或主题特别提醒:(1)对而全(2)分清主次(3)层次性(4)不宜少也不宜多(2-3)4、某词能不能换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诀窍:(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简练、传神地)写出了(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主要

5、、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4)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

6、“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5、某词某句顺序能不能互换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

7、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6、关于人称的题型: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

8、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7、归纳、概括类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上策”答题+适当抽象化)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

9、,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8、人物

10、形象类(小说)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身份+特点+分析+内容主题。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

11、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她人情冷谈,恶毒,看不起人。如:她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她的语言正是她为人的外现。9

12、、“物”类:答题诀窍: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1)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3)是否属于“衬托类”示例: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

13、,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问:“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特别警示:带“物”的标题,常常跟线索有关。10、线索类。寻找线索的方法:标题

14、、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例: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11、行文思路、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类。(见后面讲解,也可从第9中得到思路启发) 提问方式:1、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2、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3、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通用术语:构思巧妙,独具匠心。谋篇布局答题程式:通用术语+判断+展开文章内容+具体术语+作者感情、文章主题。(文章采用了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

15、层写了)(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了。)例:1、2008江西卷朦胧的敬意17题(6分)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1、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3到10段分写:3、4、5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6到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11、12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表达敬意,照应标题。2、2008湖北卷雾19题(6分)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参考答案:(1)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2)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欣赏”“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3)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4)作者最终“陶醉”在雾景的幻想之中。3、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写成300字左右的文章。参考答案: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或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之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