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答题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73330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简答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简答题第一章 绪论1.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有哪些? 从自己的研究对象出发,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a. 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如从心理学角度对学校、教学、课、学生及教 师的认识);b. 学习的基本理论(揭示学习的实质和学习的过程);c. 各种类型的学习;d. 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e. 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感知和注意状态、学生自我 意识、学生的个别差异);f. 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和评定;2. 教师学习学校心理学有何意义?a.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b. 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c.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

2、教学经验。d.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3.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 1903年桑代克创立教学心理学开始,到 20世纪 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a. 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桑代克的理论占统治地位, 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分析以及学科心 理的研究。b. 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庞杂, 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但并未 出现真正的突破。c. 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最为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4. 简述现代教育

3、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a. 学与教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b.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的研究之中, 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生 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c. 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 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 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 (因材施教)问题。d. 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 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对情感、个性等“非 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e. 人文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 我国的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强调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服

4、务, 也重视从我国学校 教育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 近年来搞了不少教改和教研的实验, 取得一些成果。 但总的看来,理论和应用的研究都还很不够。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1.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形象。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 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b.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2. 简述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及消除这些弊端的方法 。 从心理学观点分析,当前学校教育可能存在以下弊端 :a. 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目标组织、 内容及方法脱离学生心理实际, 相应也与社会现 实脱节:;过分的成人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对学生的不少要求是形式主义的、 虚假的乃至错误的。b. 学

5、校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某些方面不利与学生个性的健康正常发展, 对学生各方 面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尤为忽视,不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积极正常发挥。c. 学校教育现有制度使一些学生只是为考试、 文凭和地位而学习; 学生缺乏对学 习本身内在的热情和动机。d. 一些学校气氛沉闷,使学生心理感到压抑。为消除这些可能的弊端, 应从整体进行全面的教育和教学改革。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应该也可能避免过于激烈的过渡。 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起合乎学生心 理发展实际和需要、 合乎社会现实和变化需要的科学的学校教育观和教学观, 树 立起革新的、先进的人才观、方法观、考试观、学生观和教师观。3. 举例说明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6、 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 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 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 由有关学生自 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他们往往因为父母工作单位、性别、个性等组合而成, 大多由27人组成,如班级中的“团伙”等。4. 简述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a. 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b. 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c. 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d.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e. 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5. 简述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a. 忠诚教育事业,

7、稳定的专业气质。b. 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c. 要有耐心和信心。d. 客观、活泼的性格。e. 公正不自私。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a. 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b. 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c. 较强的组织能力。d. 幽默。e. 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f. 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g. 公正。h.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j. 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第三章 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1. 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a. 承认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人权。b. 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c. 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

8、容态度。d. 关心他人。e. 团结互助精神。f. 事业心。g. 创造性。h. 尊重男女平等。l. 思想开放迎接变革。j. 对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2. 简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主要支柱。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 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 首先要学会认知; 其 次学会做事;最后,尤其要学会生存。3. 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 发现他们在 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 并且认识他们实验各种假设的激 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 学校的第二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

9、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教育的第三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学校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4. 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a. 教育目标的启动功能。b. 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c. 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d. 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5. 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 教学目标选择的一般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条:a. 价值性标准。b. 可能性标准。c. 低耗性标准。d. 丰富性标准。e. 就高性标准。6. 简述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美国学者马杰在其 1962 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 中提出,一个学

10、习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 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 :a. 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例如: “能列举步骤”。b. 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例如“能参考教科书来列举某五个步骤”。c. 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例如: “单元教学结束以后, 能按照标准测试所要 求,列举五个步骤,至少四个步骤是正确的”。7. 简述珍妮特 ?沃斯的“三重四面”。 珍妮特?沃斯认为,从课堂中学和教的角度,教学应包括“三重四面”。 学习的四个层面是: a. 自尊。b. 生活技能培训。c. 学习怎样学习。d. 具备特定的基本学术能力、体能和技术能力。 学习的

11、三重目的是:a. 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 -并学习你如何能够做得更快、 更好、更轻松。b. 培养综合概念技能 -你如何能够学会将同一或类似概念应用到其他地方。c. 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使它能轻易应用于你所做的一切事情中。8. 简述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客观上不断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本身水平的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9. 简述目标编写的ABCD莫式。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 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三要素的基础上, 加上对 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 ABCD吉构模式:a. 应该明确教学对象

12、。b. 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c. 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里条件。d. 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10. 简述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a. 对象与行为的表述。b. 条件的表述。c. 标准的表述。e.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f. 亲密和团吉对孤立,成年初期。g. 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h. 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第四章 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1. 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a. 遗传与环境。b. 成熟与学习。c. 社会环境因素。d. 学校教育因素。e. 主观能动因素。2.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

13、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 个 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地心理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是指心理年龄特征并不经常发生根本性变化, 不可 能完全不相同; 在基本相同的社会生活条件之下的儿童之间, 年龄特征总有不同 程度的相同或相似。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是指心理年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 也不可能是完 全相同的。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阶段的儿童之间,乃至同时代、同社会而具体 生活条件不同的儿童之间,年龄特征也有差异。心理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可变性是 绝对的,稳定性则是相对的。3. 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

14、教育意义。a. 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b. 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c. 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4. 简述艾里克森地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a. 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b. 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c. 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d. 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5. 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以解决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 因此社 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为终身之事。 早期培养信赖等健全人格有很强

15、的重要 性。一位信赖他人与自动自发的儿童进入学校后, 能成为勤勉奋发的儿童进入学 校后,能成为勤勉奋发的学生。反之,一位不信任他人,自觉无能而羞耻内疚的 儿童,容易成为自卑而缺乏成就的学童。因此,与其对不良人格防微杜渐,不如 积极培养健全的人格。第五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 学生学习的特点是什么?a. 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b. 组织计划性。c. 有效性。d. 年龄差异性。e. 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2. 简述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a. 准备律。b. 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c. 效果律。3. 简述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进一步发展了条件反射的理论, 提出了社会学习的理论。 他认为人类的学 习是个人与特殊的社会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被模仿者 (榜样)受到奖赏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他的理论最突出的特点如下:a. 强调观察式学习或替代强化学习。b. 强调符号强化的作用。4. 简述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 操作条件反射的主要规律如下: 第一. 假如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