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73218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目录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 1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2三、塌方处理实例.3( 一) 隧道概述.3( 二) 塌方过程.4( 三) 塌方段原设计情况.5( 四) 塌方可能原因分析.5( 五) 塌方处理措施 . 6( 六) 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 . 9( 七) 施工注意事项 . 10( 八) 处理效果 . 10四、经验教训总结 .10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一、隧道塌方的原因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

2、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 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 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 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 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 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见图 1。(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 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

3、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 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 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环节之一。控不到位。不能在塌方隐患出现前掌

4、握围岩变形规律,不能及时预报围岩变形情况,并进行必要的加强措施,最终导致塌方的形成。隧道塌方原因图 1塌方处理一般程序二、总体施工原则为强加固、短清渣、快支护、实回填、勤量测。对对于塌方影响范围较大的分为初期于小塌方可以直接进行塌体处理,处理和塌体处理两部分。初期处理一 ()封闭塌体面,对塌方露出的新岩面挂网喷射混凝土,防止岩体风1.化和继续塌落;必要时对塌方体实施注浆固结或设置混凝土封堵墙,以待下一步 2.能更好的施工掘进;3.设置临时钢支撑,稳定塌方空腔;处理塌方影响段内侵限的初支,如注浆加固,抽换变形钢架、加4. 设锚杆等;5. 若塌方通顶,要在塌体地表修筑截排水设施,阻止地表水对塌方体

5、的影响。(二) 塌方体处理1. 加强超前支护,增设大管棚或双排小导管,保证开挖的安全性。2. 利用人工风镐,挖机配合,进行预留核心土台阶法开挖,控制好进尺长度,并及时施作初期支护。3. 利用可靠回填料对塌腔进行回填。并尽快施作二次衬砌。(三) 监控量测全程做好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洞内周边收敛的监控量测工作,并用数据指导施工。三、塌方处理实例下面以新建兰新铁路元山隧道进口塌方处理为例进行总结。(一 ) 隧道概述3255.6 dl3252.93235.5 dl3233.63218.43204.6 dlS3192.13189.33186.3 d4 塌方段隧道纵断面图2 图元山隧道位于军马一场西南方向

6、祁连山中高山区,平均海拔 32003800m,最高海拔为 3292m。地形起伏不大,相对高差约 50m,隧道最大埋深 70m。起始里程为 DK365+105DK366+021,全长 916m。全隧位于 R-10000m 的平曲线上, 纵坡为 20的单面下坡。 隧道进口DK365+174+184 段于 2011 年 3 月 19 日晚 22:00 左右发生塌方。如图2所示。(二 ) 塌方过程2011 年 3 月 19 日晚 22:00 许,DK365+180处拱顶开始掉渣, 2 分钟后出现塌方,现场无人员伤亡及机械破损,根据实际量测数据,塌方里程为 DK365+174+184 段落,长度约为 1

7、0m,塌方面积为 1515m,深度约为 10m,塌方总方量约1500m3。塌方现场形态为DK365+174+184 拱顶至地表岩土体垂直下沉,拱顶形成天窗,形状为椭圆形, 如图 3 所示。原施作的初支钢架在拱腰连接处被折断, 边墙钢架受塌方影响变形。 塌方松散物沿隧道走向前后坡积范围约 20 米,塌方体多为块石、碎石及粗角砾土,岩性以砂岩为主,含少量炭质泥岩夹层。塌方处周边岩层较为松动,可能出现再次塌方。图 3 塌方空腔形态,仰拱里程为 DK365+250塌方发生时,隧道掌子面开挖里程为9 二次衬砌未施作。塌方段初期支护施作时间为2010 年 DK365+159,月 12 月。塌方段原设计情况

8、(三)段地层为第 +184 隧道通过区位于 F8 断层影响带,DK365+174Ssdl6,洞身为石炭系上统泥质砂岩 ( CQ四系全新统坡积粗角砾土()34,隧道围岩分级20m 强风化,岩体破碎多呈碎块及砂砾状,埋深10超前小导管注浆, c-2 型衬砌参数支护,超前支护为 42 为级,按喷射混凝土。30cm 厚 C30 全断面 I22a 型钢钢架,间距 0.5m,全环 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 塌方可能原因分析 (四) 地质因素 1.断层影响带,岩体呈碎裂结构和松散结构,节理F8A、该段处于裂隙发育,大多数为张开节理,围岩完整性和稳定性较差;、隧道穿越的地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砂岩, 硬度低且为强风化状B 隧区工程地质态,掌子面及塌方体均出现厚度不等的炭质泥岩夹层,4;条件差,见图,属浅埋段,因高原季节性冻融现20mC、塌方段拱顶距地表10 象,浅埋围岩受冻融水及反复冻胀的影响,降低自身稳定性。图 4 塌方空腔处围岩照片设计因素2.该段为已施作初支后塌方, 塌方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