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731778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名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 2.理解文章的关键概念,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理念。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举例、引用等论证方法,体会严谨准确、简易朴实的语言特色。 4.深入理解文章观点的社会现实意义,从中得出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论证思路。 难点: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92年四月,深刻阐述了张岱年的治学宗旨,张岱年治学贯彻一个“诚”字。张岱年先生在评析儒家

2、“五常”伦理说,“五常”之中最单纯的是“信”。张岱年先生说:“诚的本义是信。说文云:诚,信也。说话符合事实谓之诚。”“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要真实可信。 张岱年先生以“修辞立其诚”作为自己的治学之道,在学术研究中,张岱年先生无论在逆境还是在顺境中,都能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张岱年先生晚年自号“渠山拙叟”,并以“直道而行”为其一生立身之则,可见“修辞立其诚”也是张岱年先生的立身之道。 (二)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河北献县人,著名哲学家。其学术研究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哲学史的阐释;二是哲学问题的探索;三是文化

3、问题的研讨。在不同的时期,各有不同侧重。 (三)字词: 1.字音字形 损益(sn) 尊崇(chng) 顺风转舵(du) 2.词语解释 哗众取宠: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顺风使舵: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错综纷繁:指头绪纷繁,变化多端。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第2-5段),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第6-10段),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11段),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

4、义的原则。 四、学习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提出文章的中心议题的? 明确: 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名句,指出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并对“立其诚”重新定义,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强调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就是现代所谓的“真”。至此,本文的中心议题“立其诚”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2.修辞立其诚中作者对“修辞立其诚”的理解有无新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明确: 有新意。作者在前人认为“修辞立其诚意味发吉著论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3.文中作者引用了心术上中的名言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道

5、理? 明确: 引用的这段话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外物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认识外物要尊重其客观性,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4.怎样理解修辞立其诚第6-8段内容与“修辞立其诚”的关系?请简要分析。 明确: (1)文章第6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7-8段谈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问题。在肯定主观性的作用的同时,运用“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等语句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 (2)作者反复强调认识外物的客观性,其实就是要认识真实的外物,突出认识的真实性。而“真

6、实性正是“修辞立其诚”的基本内涵。 (3)这几个段落,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阐迷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要坚持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求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获得“真实性”认识。 5.从文中看,应如何认识客观世界? 明确: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首先,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其次,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6.张岱年先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中国哲学史家,也是著名的伦理学家,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文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明确: 张岱年先生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在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及文化哲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7、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张岱年先生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其为人与为学。张岱年先生的为人与为学集中体现为“直道而行”的独立人格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学问、“修辞立其诚”的立身治学宗旨及“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读书治学座右铭。其中,“修辞立其诚”的立身治学宗旨给了我们立身处世重要的启发意义。 自我检测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

8、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 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 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 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 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B. C.D. 2.压缩下面的语段,不超过50个字。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中秋节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有的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有的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与隋末唐军裴寂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成功发明了月饼有关。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在古代宫廷文人中兴起,然后扩散到

9、民间的。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节在历史沿革中,出现了“烧斗香”“走月亮”“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3.下文是一位同学为给爷爷祝寿而写的贺词草稿,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够得体、恰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时光荏苒,日子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快到您六十岁寿辰了。回顾您一生辛苦,为子孙积累的最大财富是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和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这让我们大受好处。在您的生日来临之际,惠赠我最真挚的祝福:祝您身体健康,生活顺心,万事如意! 4.我们生活中的表达,有人偏重“真”,有人偏重“美

10、”,请你在“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与“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中任选一个观点,简述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日,起源说法较多,有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 3.把“日子过得真快”改为“日月如梭”;把“一生”改为“半生”;把“好处”改为“裨益”;把“惠赠”改为“奉上”。 4.观点一:相对于美我更喜欢真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世上从来不缺乏虚伪的花言巧语,缺乏的是真诚的金玉良言。“真”是本,“美”是末,只有表达“真”了,“美”才会有意义;再

11、“美”的表达缺乏“真”的前提,都不过是镜花水月。 观点二:相对于真我更喜欢美的表达。 理由:古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表达来说,“真”固然很重要,但没有艺术的修饰,没有美感,就会像顽石璞玉,终会湮没无闻。“真”是表达的基础,但“美”是表达的更高追求,我们追求“真”,更应追求“美”。 解析: 1.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紧跟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

12、2.材料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地位(仅次于春节)、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日)、起源(三种说法)以及风俗(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等)。将这些信息整理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3.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人物双方的身份孙子和爷爷,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的前后语境,先找出不得体之处,再进行修改。“日子过得真快”过于口语化,和前边的“时光荏苒”语体风格不一致,应改为“日月如梭”;“一生”的说法不妥,爷爷还健在,应改为“半生”;“惠赠”为对方赠予(财物),而不是指送给对方,可改为“奉上”;“好处”说法过于口语化,可改为书面语“裨益”。 4.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先明确观点,再结合现实陈述理由,注意理由要充分。题中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运用引用、比喻、对比、排比等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