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精)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727723 上传时间:2023-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医学基础(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医学基础(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医学基础(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医学基础(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转化性)、规定性(事 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医学特定内容的规定性:将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 及其功能规定为阳,而将人体内具有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五行的概念: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五行的归类:取象比类、演绎推理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相克与制化;五行母子相及与五行相乘、相侮。五行

2、的相互关系:正常的关系:相生、相克、制化维持事物稳定平衡异常的关系:母子相及异常的相生关系: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相乘、相侮异常的相克关系 太极图应该是白在上、黑在下,具有顺时针旋转的趋势。一、名词解释: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关联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相互抑制、排斥、约束的关系。 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即阴中蕴含有阳,阳中蕴含 有阴 阴阳互根:阴和阳互为根据、互为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任何一方 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本上,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

3、促进、相互资助的关系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之间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处于彼 此不断的相互消长中,保持其动态的平衡。阴阳转化: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面转化,即阴可 变为阳,阳可变为阴。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次序:木 f火f土f金f水f木。五行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次序:木f土f 水f火f金f木。五行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以维持事物间协调平 衡的正常状态。五行相乘:五

4、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次 序:木f土f水f火f金f木。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又叫“反克” “反侮”次序:木f金f火f水f 土f木。母病及子:病从母脏传来,先见母脏病症,继见子脏病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都发生异常变化。子病犯母:病从子脏传来,先见子脏病症,继见母脏病症。五行中某一行异常改变,波及其 母行,导致子母两行都异常。二、问答题: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现在:1.阴阳的可分性。2.阴阳的转化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

5、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几种?此长彼消:阳长阴消 阴长阳消 。此消彼长:阳消阴长 阴消阳 长。此长彼长:阴长阳长 阳长阴长 。此消彼消:阴消阳消 阳消阴消 。 阴阳转化发生的内在根据、条件和形式是什么?:阴阳互藏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阴阳转化的条件:事物发展的“物极”阶段。阴阳转化的形式:渐变、突变。五行的特性是什么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伸展、舒展、扩展、能曲、能直 火曰炎上:炎热、发热、明亮、升散、上升 土爰稼穑:生化、长养、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易变、肃杀、收敛、沉降水曰润下:滋润、下降、闭藏、寒冷对事物或现象进行五行归类的

6、方法主要有哪些?:取象比类法、演绎推理法。 五行生克乘侮的次序分别如何?:相生:次序:木f火f 土f金f水f木。相克:次序:木f土f水f火f金f木。相乘:次序:木f土f水f火f金f木。 相侮:次序:木f金f火f水f土f木。五行发生相乘、相侮的原因是什么?:相乘相侮的原因: 太过,不及 相乘与相侮的关系如何?:相同:均为异常的相克现象区别:相乘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的过度克制; 相侮与五行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联系:二者可同时发生。第二章掌握:藏象的概念;: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 和现象。藏: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可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藏象

7、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五脏的生理功能和各自的系统联系;心:1.主血脉:1)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循环运行2) 心与血的生成有关,水谷精微通过心阳的温煦变化成为血液。2.主藏神:1)主宰人体的生 理活动:主宰所有的生命活动;协调各种生理功能。2)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意识、 思维、情感。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1.主宣发肃降2.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主管气的生成):吸清呼浊,是体内外气体 交换的场所。(2)主一身之气:一身之气的生成(主管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水谷精微 =宗气;一身之气的运行(调节全身气机):通过肺呼吸实现气的升、降、出、入。3.助心行血:协助心脏推

8、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并参与调控心率、心律的作用。 结构基础:肺朝百脉;生理基础:肺司呼吸。 具体表现:全身血脉及脉中之血要不断朝向和汇聚于肺; 肺主管血之清浊转化;肺通过生成宗气助心行血。4.主通调水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肺主治节 脾: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1.主运化: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 功能(。1)运化水谷: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2)运化水液:脾在消化饮食物的基础上,对其中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1)与(2)的关系:生理上:二者同时进行,密不可分; 病理上:即可

9、单独发生,又常相互影响。2. 主升:升清:脾气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 用化为气血,营养全身。升举:脾气升托内脏,使之维持相对恒定位置而不游移或下垂。3. 主统血:脾有统摄、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机制:脾气的固摄作用;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血行才能正常。 肝: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1. 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情志的调畅、脾胃之气 的升降以及生殖功能的调节等作用。调畅气机:1、调畅精神情志2、维持津血运行3、促进脾胃运化4、调节生殖机能2. 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1)贮藏血液

10、:贮藏一定血液于肝内及冲脉之中,以供给机体各部生理活动所需。2)调节血量:根据人体各部分血液需求,合理地分配和调节各部位血量。3)防止出血:肝气能收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肾:肾:作强之官,技巧出焉。1、主藏精:肾具有封藏精气,防止其无故外泄的功能。 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包括血、津液和水谷精微等。 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2. 主水: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1)调节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使其发挥各自的功能;2)将脏腑组织利用后归于肾的水液,通过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上升, 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为尿液

11、下输膀胱;3)肾司膀胱的开合,控制小便的排泄。3. 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维持呼吸深度,协助肺完成呼吸的作用。 肾纳气的功能是肾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体现。六腑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属于六腑也属于奇恒之府。)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的生成、排泄受肝主疏泄功能的调控。2.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胃:脾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接受、容纳饮食物,并将其初步消化形成食糜。 生理特性: 1.主通降,以降为顺:胃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2.喜润恶燥:胃内必须有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和通降。 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

12、焉。1. 受盛化物:受盛: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化物: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2. 泌别清浊:将食糜进一步消化,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分清:将水谷精微吸收,经脾转输到全身;别浊:将食物残渣传送到大肠。 小肠主液:小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含有大量水液,故尿量的多少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有关。 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1. 吸收饮食残渣中的水分:大肠主津。2.排泄糟粕 相关脏腑功能:肺气肃降、胃气降浊、脾主运化、肾阴的滋润、肾阳的温煦、肾气的封藏。 膀胱:州都之官,津液藏焉。1. 贮尿: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肾气的固摄。2. 排尿:膀胱的排尿功能有赖肾阳的气化与推动作用。 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

13、、通行元气:元气通过三焦布达五脏六腑,运行于全身2、运行水液:水液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奇恒之府脑:1)主宰生命活动:心跳、呼吸、吞咽、排泄等生理活动。 2)主管精神思维:脑为元神之府、精明之府。 3)主持感觉运动:视、听、嗅、言、动等皆与脑有关。女子胞:1)主持月经:是月经发生的器官。月经的产生与肾精、天癸、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2)孕育胎儿:是孕育胎儿的场所。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1.早期的解剖实践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3.医疗实践 经验的总结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五脏之间、六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心包络: 简称心包,又称膻中。部位:是心脏外面的包膜。 功能:具有保护心脏,代心

14、行令的功能。 病理: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 胰:部位:位居上腹,在胃之后,与脾相邻。功能:消化水谷该功能可归属于脾主运化之中。命门的梗概:功能1.命门为原气所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难经.八难2.命门藏精舍神,主生殖:难经.三十九难3. 命门为水火之宅,内涵肾阴肾阳:明.张介宾景岳全书4. 命门内寓真火,为人身阳气的根本:清.陈士铎石室秘录 命门小结:历代医家均认为命门与肾息息相通;命门之火相当于肾阳;命门之水相当于肾阴;历代医家重视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三章掌握: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生成:人体之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肾藏精),水谷 之精气(脾胃运化),自然

15、界的清气(肺司呼吸),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将 三者结合而成。功能:1.推动作用(推动和激发人体脏腑、经络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促进 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推动精、血和津液等物质的运行和代谢。)2.温煦作用(产生热量,维 持机体恒定的正常体温;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以维持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维持血和津液 等液体物质的运行,使其得温则行,正常地输布于周身。)3.防御作用(在未病之前,卫气充足, 护卫全身的肌表,使肌表腠理固密,能够抗御外邪的侵袭;在疾病发生之后,正气与邪气斗争, 祛邪外出或战而胜之,促进机体早日康复。)4.固摄作用(固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 止其溢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其无故流失; 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5.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精、气、血、津液 的相互转化)血的生成:1.水谷精微化血(脾胃,心肺) 2、肾精化血(肾) 运行: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气宣降,朝百脉而助心行血。肝气疏泄,调 畅全身气机,辅助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防止血液外溢。脾气统摄 全身血液在脉中循行。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脏腑之气的作用2.脉道的性状3.病邪的影响4.血液的质量 规律:总之,血液正常运行,是在心肺脾肝等脏功能的相互配合下,依靠脏腑之气的推动作 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