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人教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724681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1地下森林断想教案新版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教学资料部编版初中语文11*地下森林断想1知识与技能(1)积累“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并学会运用。(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3)掌握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散文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内容;通过品味,体现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2)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散文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

2、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一、新课导入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二、感知文本1题解。课文标题“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断想”怎么理解?断想:是片段感想的意思。2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生词。愤懑(mn)瘠薄(j b) 沉湎(min)孱(chn)弱窥(ku)测郁郁葱葱:形容草木繁茂的样子。遮天蔽日:遮住了天空和太阳。浩瀚无垠:广阔无边。万物鼎盛:自然界

3、一切事物正当兴旺发达。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势巨大。万籁俱寂:籁,古代的一种箫,泛指声音。万籁:指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形容周围环境十分宁静。蔚为壮观:树木茂盛,呈现出雄奇伟观景象。莽莽群峰:范围非常广阔的群峰。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1)请谈一谈文章留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2)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为什么摘选它。(3)针对这篇文章,谈谈你领悟到的深刻哲理。4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生2:我觉得

4、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教师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练、情感浓烈、哲理深刻。三、品味鉴赏(一)品味语言的精美。让学生们把写的精彩的内容(字、词、句子、段落)圈画起来,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并赏析其精彩之处。如: 1.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如:“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

5、溢、霎时天昏地暗、地崩山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个词一种景象,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犹如亲眼所见一般,读来给人以厚重感。 文中还多处运用叠字,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莽莽群峰”“高高天庭”等叠字,都用得精心而细致,流畅而工稳,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2.从修辞角度品析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化物事为人事,峡谷的深沉与坚忍,长风、清泉的理解与帮助,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行侠仗义,阳光的无情与偏私,地下森林对生命的热爱和它的坚硬、挺直无不是人的品格与禀性。这也是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可以

6、把所述写的“物事”当作“人事”来读。然而,虽然是写人意,但是文中没有用来作比拟的部分,使人读来越发觉得意蕴深长,饶有余味。 3.抓住句式特点进行赏析 文章多用文句,充满激情,且各有不同意味和作用。如:“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再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这是无疑而问,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再如:“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

7、,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个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文中还有很多对称句,也有特别的表达效果,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等,有形式上的整齐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的特点,在回环往复中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4.从人称角度品析 用“你”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表达了“景仰”之情。地下森林在作者心目中具有高大无比的形象,用“你”比用“它”来称呼更加热情,距离更近。另外,作者这么描写地下森林,其实是在写“我”,即写作者自

8、己的心灵感受、抱负志向。 5.品读富有哲理的语句 如:“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作者用真挚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苦苦挣扎、努力向上、永不屈服、默默无闻的精神,告诉我们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得成功。(二)品味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入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第二部分(320):

9、第一层:(38):写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一旦。第二层(920):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第三部分(2127):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学生分成三组讨论交流。展示:第一小组:本文几乎全是叙述的语句,同时又几乎全是抒情的语句,我们分辨不清楚。我想它们是自然地融合在一

10、起,才会有这么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二小组:仔细分辨每一部分,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第一部分近于抒情,用主观感受表达观览地下森林的心情。第二部分以描写为主,但强烈的感情如暗流涌动。第三部分直接抒情,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地下森林的赞叹和讴歌。第三小组:文章多处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感情更强烈,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教师小结: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这篇散文时,给人的审美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会惋惜、会不平、会激动、会亢奋,会敬佩,会赞叹!(三)体会文章的哲理美。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生

11、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教师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将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四、难点突破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的思想烙印?教师分发打印好的材料

12、,内容如下:本文写于20世纪7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学生讨论交流,男生把握时代精神,女生把握个人思想烙印。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2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

13、动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五、小结难以形容的地下森林,使人感慨万千,它不媚俗,阳光不给它光辉,火山制造峡谷、深渊,不给它留下任何生命的痕迹。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它没有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历经磨难,终于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亲爱的同学们,人生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老师衷心祝福你们带着对地下森林的解读勇敢地上路,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会有“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六、板书设计七、作业1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