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722099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知识体系高考题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005年全国卷(四川、云南、贵州、陕西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1 )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 2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010北京卷古风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

2、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 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 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 “落日”、

3、“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 2 )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007年(全国卷I)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释】: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请从“情”和“

4、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1借古伤今台 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2借古讽今 2004年高考全国卷之四(青海) 江 城 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释】金陵:今江苏南京。落霞:晚霞。六代: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金陵。暗逐逝波声:默默地随江水

5、东流的声音消逝了。姑苏台: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西子:即西施。春秋时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江城:指金陵,古属吴地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3.借古抒怀太原市一模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 枫叶落纷纷。【注释】: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1.请赏析一下空字2.尾句好在何处太原市调研场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释】:1. 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2. 谪宦:贬官。3. 栖迟:淹留。4. 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5. 汉文:指汉文帝。1二联炼字2分析本诗弦外之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