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719871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正式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设计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 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 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 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 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因 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

2、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 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 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 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

3、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 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 观的和多样的。第二课时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 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 提和基础。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如果说第一课 时侧重于从世界观的角度讲联系,第二课时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讲联系。教学重点1.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3. 系统优化的

4、方法。教学难点1. 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2. 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 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客观性的含义;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 统的含义与特征。2. 理解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法。3. 运用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分析人类生存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 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综合 性思维。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的能力。2.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本质的、固有的、内在 的联系的能力,坚

5、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能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3. 学会运用综合性思维认识和处理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通过学习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2. 懂得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 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取得成功的关键。3. 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融 入集体、融入社会;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锻炼综合性的思维,培养 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第一课时 世

6、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俗称“蝴 蝶花”),在自然界中是种属相距甚远的动植物。乍看起来,彼此互不相干,似乎没有什么联 系。其实不然,三色堇属于兰科植物,是依赖熊蜂传递花粉受精的;一个地方熊蜂的数量, 又跟田鼠的数量直接相关,因为田鼠常常破坏熊蜂的蜂窝;而田鼠的多少,又与猫的多少不 可分。这样,猫、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就有了生死攸关的联系:猫吃田鼠,猫多则田 鼠少;田鼠毁掉蜂窝,田鼠少则熊蜂多;熊蜂能替三色堇传递花粉,熊蜂多则三色堇繁茂。问题探究: 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 学生回答:猫、

7、田鼠、熊蜂、三色堇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总结: 很好。 这个例子生动地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表明自然 界中的动植物,被一种关系复杂的网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种联系之网,不仅在生物界存 在着,而且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世界是普遍 联系的。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 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种子,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 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 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 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

8、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 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 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种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所以没能高产。问题探究: 这则材料说明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推进新课一、联系的普遍性 教师:达尔文和老农的例子都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存 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猫、田鼠、熊蜂、三色 堇之间,优良品种玉米和其他品种玉米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这位农民之所以事与愿违,是 因为他不懂得自己地里

9、的玉米与邻家地里的玉米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不是孤立存在 的。拓展探究: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 学生:老师和学生、人与自然、构成食物链的动植物之间等。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联系的例子。 无论从宏观天体到 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所以,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世界上没有一个孤立的事物存在。板书: 1. 联系普遍性原理结论: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观点争鸣 : 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10、学生回答:错的。教师总结: 确实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这里的周围事物,是指那些会与这一事物发生影响、制约作用的事物,并非指世界上的一切 事物。两个事物之间不一定存在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的关系,但是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 这事物和另外一事物没有联系,但会和其他周围的事物存在联系。所以我们只能说任何事物 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而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问题探究: 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同任何其他事物都毫无联系、绝对孤立存在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没有。教师总结: 确实如此,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无论从内部构成要素

11、来看、从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来看, 还是从该事物与过去、将来的联系来看,这种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联系这种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万事万物中都普遍存在,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一种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因而是普遍的。 上面讲了这么多的联系,那究竟什么是联系呢?(过渡) 板书: 2. 联系的含义 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它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理解:第一, 联系是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二, 联系既存在于事物之间,又存在于事物内部诸多要素之间。 哲学上讲的联系既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

12、约、相互作用,又是指事物内 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拓展探究: 哲学上所讲的联系和日常生活中的联系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任何事物都在联系中存在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这是从普遍意义来 讲的,是共性,与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是不同的,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名言:(多媒体课件展示)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 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 交织起来的画面”如何理解这段话?学生回答:联系是普遍的。教师总结: 这段话主要说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

13、一整体。结论: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 (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任何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 系着;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方法论意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具体分析事物之 间的联系。二、联系具有客观性板书: 1.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问题情境杀狼保鹿(多媒体课件展示)20 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 只鹿在林间出没,

14、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想让凯巴伯森林里的鹿得到有效保护,繁殖得更多一些。他宣布凯巴 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枪声在森林里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经过25 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如豹子)也被猎杀了很多。得到保护的鹿成了凯巴伯森林中的“宠儿” 。在这个“自由王国”中,它们自由自在地生 长繁育,自由自在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十万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 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 一切能被鹿

15、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森林 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地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灾难终于降临到鹿群的头上。先是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接着又是疾病流行,无数只 鹿消失了踪影。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 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问题探究: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学生:狼和鹿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且这种联系 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不能破坏它,否则会受到惩罚的。教师总结: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罗斯福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下令捕杀的恶狼,居然也 是森林的保护者!尽管狼吃鹿,它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

16、定。这是因为,狼吃掉一些鹿后, 就可以将森林中一些鹿的总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度,森林也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面目全非。 同时,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而罗斯福下决心要保护的 鹿,一旦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摧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 灾难。也就是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这一系列故事说明,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 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这种相互关 系。结论: 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