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即时演练(选修1)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71899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即时演练(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即时演练(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即时演练(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即时演练(选修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改革考虚即时演练 / .实醴演练夯奕基础I1. (2018南昌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 ,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 ,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 民。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

2、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解析:第(1)问三个“低下”、一个“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故应结合商鞅变法中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相关措施回答。第(2)问关键是理解愚民、辱民和穷民的含义,进而联系相关知识点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愚民”是使人民愚昧无知,应列举文化专制政策;“辱民”就是侮辱人民,让人民没有尊严,从而尊崇权贵,敬畏王权,故应列举的是严刑酷法措施;“穷民”就是使人民贫穷,应列举商鞅经济上与民夺利的相关措施。第(3)问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峻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

3、对立起来。答案:(1)实行军功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置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 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愚民: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 收归国有。(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2. (2018荆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 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

4、与整合 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1) 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2) 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解析:第(1)问“建立”可从取消宗法制,实行军功爵制以及取消分封制 ,推行县制等角度思考;“作用”可从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增强秦国的国力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观点”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商鞅变法(使秦)旋踵灭亡”作答;“分析”可从苏轼的阶级属性及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建立:利用、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

5、废分封,推行县制。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而且加速了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奠定基础。(2)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3. (2018荷泽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成功的变法在突破现有体制时,出现新生力量,就商鞅变法而言,新生力量就是平民和农民。王安石各种各样的“新政”都是设 计精巧的方案,但是在实践中全都碰了壁,不仅没有实现他当初的设想,反而打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交易。官员反对新法,因为

6、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 ;民众怨声载道,因为民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于是 新法必定失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突破现有体制”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 败的核心因素。(2)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是当时非议最大的改革措施 , 依据材料谈谈你的理解。解析: 第(1) 问“表现”结合商鞅变法政治方面的措施回答即可; “核心因素”注意结合材料信息 , “王安石变法在变法的过程中没有新生力量冒出来 ,没有推动和支持变法的社会的基础” , 从中可以得出二者不同结局的原因。 第(2) 问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回答即可 , 从材料“官员反对新法

7、 , 因为新法伤害了官员的利益 ; 民众怨声载道 ,因为民 众没有从新法中得到实惠”中 , 可以直接得出问题的答案。答案:(1) 表现: 废除世卿世禄制 ,实行军功爵制 ; 推行县制 , 建立中央集权制。因素: 是否有新生力量的支持。 (或是否有支持或推动变法的社会基础)(2) 理解: 青苗法实施后 ,许多地方官员强制农民 “借贷” ,民众没有从中得到实惠 ,怨声载道 , 改革缺乏社会 (群众) 基础; 青苗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 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4.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命陛下 (宋神宗 )为神明主 ,殴天下士民使守封疆 ,卫社稷 ,士民以死徇陛下

8、不敢辞者 ,何也 ?以陛下能 为之主 ,以政令均有无 , 使富不得侵贫 ,强不得凌弱故也。今富者兼并百姓 , 乃至过于王公 ,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 陛下无乃于人主职事有所阙 , 何以报天下士民为陛下致死 ?”续通鉴长编 材料二 “诚能御轻重 (指关于调节商品、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 敛散( 指古代国家对粮食物资的买进和卖出)之权, 而禁因缘 (指勾结 )之奸, 则何患乎经入 (指常规赋税收入 )之不足。”王安石文集(1) 据材料一 , 概括北宋存在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2) 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在变法中是如何实现“御轻重敛散”的?解

9、析: 第(1) 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富者兼并百姓”“贫者或不免转死沟壑”等信息概括;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 (2) 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则何患乎经入 (指常规赋税收入 )之不足”等内容可看出 , 王安石所要 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增加政府财税收入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御轻重敛散”, 王安石实行了市易法和均输法。答案:(1) 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 ;贫富悬殊 ;大地主、大商人势力过大。 (答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政府不抑兼并政策 ;官僚、地主、商人的压榨 ;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其中两点即可 )(2) 问题: 政府的财政危机。方法 : 实行市易法和均输法。打击了富商对物资和物价的操纵垄断,大大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掌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