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71069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考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去年高考有不少省市作文是材料作文,江西省据一幅漫画写作文,也是属于材料作文的一种形式。由于前些年复习训练的大多是话题作文,很多考生对材料作文感到有审题和立意方面的困难。其实,材料作文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就有过,只不过新世纪以来,话题作文一统天下,材料作文就退出高考试题之中了。近几年,高考作文题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作文才重新获得了在高考试题中的地位。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全面解读材料,推敲关键词句,抓住材料核心,并且要弄清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纵观以往的高考作文,在审题方面严重的失误经常

2、是误读误解,偏离题意。如1990年全国卷: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许多考生没有领悟这段寓言蕴含的哲理:鲜花下往往有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有些考生自拟的文题为“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与艰苦奋斗”等,还

3、有如“谈逆境”“逆境是坏地方吗?”等,更有甚者,有的考生站出来针对第一个小姑娘“谈如何正确对待批评”。据统计,当年某省有万人离题或走题。那么,怎样审题才能使高考材料作文“符合题意”呢?1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实质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看起来像是给考生提供了方便,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文章的立意必须从材料中来。题目提供的材料有明显的表面信息也有隐含的信息(如比喻义、象征义),而隐含的信息往往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实质。如2006年全国卷: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

4、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牧羊人与孩子两句话就是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哪一个角度都可以。但是,一

5、般来说,选取牧羊人观点(要看清自己)的考生一定占绝大多数,不容易出彩;而选取孩子观点(乌鸦努力过,此生无憾)的考生则可以写出新意,易得高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考生根据事物都具两面性的原理,对两个方面都有褒有贬,哪边都不得罪。这种思路造成的后果就是观点不明,模棱两可,同时由于字数的限制(仅800字),两个方面都无法说充分,使文章显得空洞。我们提倡具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只要没有原则性错误,就可算是“一家之言”。 有鲜明的个人观点才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对这一种观点表达得深刻充分。 2辨明材料关系 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可分为单项材料和多项材料两类。单项材料的审题相对单纯。而对于多项材料,审题

6、时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挖掘材料蕴涵的意义,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多项材料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相同。如2004全国卷所提供的材料中的这两则: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类义关系。指材料表面看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深入内里,却能发现,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具有相类似之处。如2004年天津作文题:有一个木匠到山里选木材,看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觉得没用就走了。后有一位根雕艺术家发现这些树根后,如获至宝,将这些树根雕成了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请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

7、章,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反义关系。指材料的性质、蕴含的意义、体现的观点是截然对立的。例如:(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根据“材料2”和“材料2”,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注意把“材料1”和“材料2”结合起来思考。这两则材料所含

8、的意义是相反的,反映了青年人中一部分人对人对己不同的道德标准。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3.精心筛选信息,选取最佳角度“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多为文字性材料或图像性材料。这些材料中包含着迷惑信息、多余信息。例如鸟的评说,如果不从总体去概括这个材料的“寓意”,而只是抓住“只字片语”,常常容易陷入误区。“鹦鹉学舌”,确实有些“无原则”;燕子,确实有些“怕冷”,甚至是“怕艰苦”,“见异思迁”。如果这样断章取义来展开议论,势必离题很远。分析原材料,抓住主要信息,运用“发散性思维”,列出25个观点。然后找出一个对自己写作有利的角度去写。一位湖北考生根据毁树容易种树

9、难的原材料,从环保角度写了一篇“毁树与造林”,获得了高分。只要扣紧了原材料,写哪个角度对你有利,使你的文章发挥得更好,你就写哪个角度。(二)审题立意方法指导1分清类型,确定思维走向。从由材料中引出观点的角度分类,大致有下面几种类型:阐述型材料。多为一首诗、一幅画、一则寓言、一段故事之类。材料本身包孕着确定的思想内涵。如1980年全国卷作文题中“达芬奇画蛋”的故事,1983年全国卷中“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的漫画挖井,1995年全国卷作文题中鸟的评说的寓言诗,都属于阐述型的材料。文题中任何一个字,任何一个信息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审题时,要全面分析,不轻易放掉一字一句。有的材料不一定要扣住中心写

10、,只涉及一方面就行。例如画蛋,你写“苦练基本功”也行,你写“名师出高徒”也没错。有的材料则要扣住材料中心写,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个原材料的中心是“毁人才容易,培养人才难”;鸟的评说这个材料的中心是“看人看事要全面,要一分为二”。引申型材料。这类材料所涉往往只是自然界的事情。写作时一般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将材料引申,进行类比立意联想可比之事,可比之理。材料在这里不是主要的写作对象,只是用来引发联想的引子,具有类似特点的社会联想才是思考的对象。1981年全国卷作文题“毁树容易种树难”,1986年全国卷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全国卷作文题“花与刺”,都属于引申型的材料。鉴赏型材料。如1996

11、年全国卷作文题,要求对两幅漫画欣赏比较,说明自己更喜欢哪一幅。那就要依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材料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分析评说,谈自己获得的审美感受。其实,材料归根结底分为两类:一类对材料本身所述事实阐明看法,叫事例型;一类对材料所影射、比喻的现象展开议论,叫比喻型。前者的材料是事例,是话题,取其本来的意思;后者的材料是媒介,是喻体,取其影射的意思。寓言、漫画材料一般都属于比喻型,它往往用夸张、幽默、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不应就故事论故事就画论画。如1983年的高考题“挖井”就是此类。2全面审视,把握显、隐全部信息。如1997年上海卷我看课外阅读,有三则材料,一是讲青少年阅读面狭窄,二是讲大多数家

12、长为孩子买的书是教学辅导读物,三是讲青少年课余读的大多是漫画武侠等休闲作品,它们是一个整体,在审题立意时应把三则材料统摄起来考虑。如只看到材料三,把论点定为“多看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对青少年课外阅读无益”,显然是审题时把三则材料割裂开了。所谓“隐含信息”,是与“明示信息”相对而言。是从材料“字面”上看不出的信息。例如鸟的评说,这首寓言在“字面上”并没告诉你“看问题要全面”,但这个道理包含在里面。许多人对显性信息能注意,而对隐含信息容易疏漏。隐性信息如果没有把握,写起来就会跑题。3推敲关键词句,找出材料的突破口。抓住材料中能够揭示内容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这些词句是材料中的“眼”。如下

13、面材料。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俩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的片段,其中的关键句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抓住这个句子,便可提炼出观点:“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4求同寻异,抓住材料的“关联点”。材料一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怎样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求同法:提供的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间的共同点。如

14、下面一组材料: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埃文利希发明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个人的五件事,相对独立,各不相同。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如下面两则材料:A近朱者赤,

15、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点”时两方都要注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所处环境的关系。5由表及里,挖掘材料和生活中最本质的因素。要写出符合题意的文章,首先对材料要有深刻的理解。如就下面这则材料进行分析,写一篇议论文。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有这样一段插曲:在射击场馆,为了防止记者打手机干扰选手,场内贴有醒目的“请勿打开手机”的警示。但还时时有手机铃声响起,而且总是中国记者。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公德问题。这样写,当然可以,但只停留在材料表面不会深刻,也难有新意。往深层次看,这些“记者”,应是有知识的“文化人”,应该懂得这些起码的常识,由此看来,“有文化”不等于“有公德修养”,再提出要进行公德修养教育的紧迫性。这样论述,就避免了人云亦云。 6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立意。审题的任务大体有两条:一是弄清题目本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