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70667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攻击性行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童攻击性行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童攻击性行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儿童攻击性行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儿童攻击性行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攻击性行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攻击性行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第七、 第七、八小组 一、攻击性行为的起源 1.定义 1.定义心理学把攻击性定 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 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 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 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如背后说坏话、 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 然属 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 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 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 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 2.发展历程 2.发展历程攻击,也称 为侵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攻击 攻

2、击,也称为侵犯,指有意伤害他人 的任何行为。 这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尽管经常被使用到, 这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尽 管经常被使用到,但其具体的内涵至 今仍未统一。 今仍未统一。 早在 1961 年, 巴斯(Buss,A)提 出,攻击是指对他人造成伤害的 行为。齐尔曼(Zillmann,D.) 把攻击界定为齐尔曼(Zillmann,D.)把攻击界定为给他人躯体造成伤害。从他 的观点来看,衡量攻击行为的标准就是躯体的损伤。巴伦(巴伦(Baron,A.) 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他 )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 认为攻击是一 种行为,其目的在于给对方造成伤害, 认为攻击是一种行为,其目的在于给对方 造成伤害

3、, 并且受害者试图回避这种行为。在此基础上, 并且受害者试图回避 这种行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 了满足攻击的五个条件: 了满足攻击的五个条 件: 第一,它是一种行为,而非情绪或者态度。 第一,它是一种行为,而非情 绪或者态度。 第二,具有攻击意图。 第二,具有攻击意图。 第三,攻击造成的 躯体损伤或心理伤害。 第三,攻击造成的躯体损伤或心理伤害。 第四,攻击的 对象是人。 第四,攻击的对象是人。 第五,攻击的对象具有回避攻击的倾向。 第 五,攻击的对象具有回避攻击的倾向。 80 年代以前的研究者强调生 物因素和社 会环境的影响,像 弗洛以德的攻击本能理论,道 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 80 年代以

4、后,以班杜拉的 80 年代以后, 年代以后 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 社会 学习理论为引发点,有 关个体认知对攻击性行为发 展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 展 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众 多心理学家女如:Dodge,Frame,Parke,Sl aby等aby等, 纷纷从社会认知的 角度运用信息加工理论、 角度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归 因理论 以及决策理论等对儿 童攻击行为的产生、 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发展及 维持机制 诸问题进行了深入 探究,并取是了丰硕成果。 探究,并取是了丰硕成果。 80 年代末 年代初以来在国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来在国 年代末 90 外引起广泛关 注的有关学校 情景中儿童之间的欺侮

5、行为 就是一种典型的攻击行为。就是一种 典型的攻击行为。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关于攻击 性行为的研究中,人们认识 性行 为的研究中,到儿童攻击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素的制约。二、儿 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1.儿童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1儿童受某些生理特 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 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 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 体质、气质等) 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 为的表 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闹、爱 发急的“难带型”婴儿, 爱哭闹、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 长大后较易产生 攻击性行为。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2.儿童受不良

6、家庭环境影响 2.儿童 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 往是家庭的中心,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 祖 辈眼中的“小皇帝” 由于父母工作忙, 祖辈眼中的“小皇帝”。由于父母工作 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 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 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 个性形式的奠基时 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而老人带孩子常常 有这样的传统,当小 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孩子 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 子摔倒了

7、, 甚至还踩 踩石头说“石子不好,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 孙子 摔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摔的!”采用 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 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 无论 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 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 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 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 纠纷时, 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 责怪别 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 时

8、,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 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2)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家长 过分限制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 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如今许多家长 “望子成龙”、“望 女成凤”的心气极高。 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在许多 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 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儿, 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 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 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会接触、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儿,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 会接触、 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 交流,从而 达到他们的

9、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 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幼儿根本没有分辨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 心 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 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 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 像放飞的小鸟, 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 击别人来满足自己 的社会交流。 的社会交流。 3、儿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A. 消极事件 (1)、 (1)、身体攻击 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 社会交 往的经验,为了解除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 攻击他人行 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 (2)、 (2)、同伴冲突 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

10、在游戏中冲突发生次数多的,在 口头和躯体的攻击性行为都表现出较高的频率。 而且在儿童社 交中,“厌恶”得分高的儿童,其攻击性强,其“厌恶” 交中, “厌恶”得分高的儿童,其攻击性强,其“厌恶”分数 与其性行为平均百分率成 正相关。同伴关系、社交技能对于儿 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比成人与儿童关系的影 响更大。 3.受到挫折 3.受到挫折当幼儿受到挫折时,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 于 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或社会交往的经验,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 了解除心理的 紧张或维 护自己的自尊, 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 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 己的 情绪或保护自己。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4.言语威胁 4.言语威胁 5.物品剥

11、夺 5. 物品剥夺B、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 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C、榜样的示范同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同龄 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一个 学生很少与同 龄人接触、交往,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种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如 性格孤僻、固执,情感冷漠、冲动等。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 相互作用的效应, 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同龄人之间 相互接纳、谦 让、关心等是相互 作用的积极效应,而同龄人之间 相互排斥、争斗、攻击等则是相互作用的消极效 应。D、大众媒体的影响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幼儿把更多的时间给了电 视

12、, 但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 至面向儿 童的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 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 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E、模仿决定其是否产生 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过去的学习。由于 其善于模仿,所以他可以通过观察别 人的行为去学习攻击性行为 的模式。 4、先天原因对儿童来说,体质因素在攻击 性行为中有较明显的表现。例 如,男孩的攻击性行为就被女孩发生得多而强;体 格强壮的孩子 比体格瘦弱孩子攻击性行为亦发生得多而强. 5、家庭教育 (1).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 (1).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 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 父母的

13、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经 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 子树立了一个模仿的对象。 儿童往往不是在惩罚中受教育,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 攻击性 行为。 (2).父母的教育方式。 (2).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 母经常使用暴力及攻击性言行,为孩子树立了 一个模仿的对象。儿童往 往不是 在惩罚中受教育, 而是学会了如何使用攻击性行为。儿童的侵犯性行 为极大地 依赖着他们的父母如何对待他们和父母自 己如何表现。 6、个体的因素 (1). 与 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有关 道德水平越高,儿童也就越容易从他人 利益的立场感受和思考 问题,行为也就越趋近于正好与攻击相反的亲

14、社会方向。 自我控制 也是直接与攻击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品质因素,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控 制 水平下降时,攻击性行为就会明显增加。 (2). 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 欺负者有 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和自信,脾气多急燥,易被激怒, 而受欺负者通常也具有自尊 较低、缺乏自信、内向退缩过敏性、情 绪性等人格特点 (3). 与儿童的社交技能 有关 他们对冲突性社会情境解决或是解决社会性争端的 办法往往都运用攻击性 行为。与受欢迎的同学相比, 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更强。 (4).与个体固有经 验因素有关 (4).与个体固有经验因素有关 儿童时期的大量受害经历与以后大量 的攻击性和暴力问题有关。身体遭虐待的经历教会了儿童

15、的攻击性 行为,并且 使儿童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亲密关系的一种规范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1. 取乐性攻击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 理快 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 过正常的途径, 而是将 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些行为没 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 动机仅仅是为 了取乐, 但结果却可能给 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 手段性攻击试图 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在幼儿的攻击行为 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 行为。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 行使权- 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 行 使权- 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 为游戏角色

16、而争吵、 谩骂, 把别的幼 儿从玩具旁边推开, 便于独占; 谩骂, 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 便于独占; 或为保护自己的 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 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3. 模仿性攻击模枋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 一种基本形 式。影视和文艺作品 中的许多人物形象, 往往会成为 幼儿模仿的对象。尤其他 们在看 了武打作品后, 会马上效仿其中 榜样人物的攻击行为。 4. 习惯性攻击 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行为又没 有得到有效矫治, 有得到有效矫治, 因而养成 某种习 攻击行为频频发生。 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这种行为 的动机或意图往 往是不明确的, 的动机或意图往往是不明确的, 其 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言 语讽刺、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言语讽刺、挖苦、谩骂,或用工具拍打别人 的挖苦、谩骂,头部、身体等。头部、身体等。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规 律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儿童最早的攻击性行为在两岁末 开始表现出来。 有人观察过成对做游戏的 2023 个月婴儿, 记录下了所有的冲突情节,发现这些 儿童为了和同伴争抢东西, 可能会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