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70657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简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有着高度综合的特点,一方面向深度发展, 科学研究的对象越来越专一,科学分类越来越精细,新领域、新科学、新专业不断产生;另 一方面,各科学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相互移植而使得科学技术日趋整体化和综合化。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就是科学技术整体化,综合化的产物,这是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取得 的重大成就之一,它是具有综合特性的横向科学,它沟通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的联系,改变了 科学发展的图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以其特有的新颖的思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方 法,扩大了人们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由定性到定量认识物质之间各 种

2、关系的新飞跃,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在科学体系结构中的横向科学的特殊地位,就决定了它在 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面、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面、在解决一切复杂的科学、 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方面,有着其他科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三门科学,是现代科学前沿的新兴“软”科学群,它们各有不 同的出发点和内容,但它们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其 手段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与其他基础科学不同,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观世界中哪一种结构, 也不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态,而是从横向综合的角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从而揭示世

3、界各种互不相同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性,三者各成体系,但都应用系统、 控制、信息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互相交叉、互相借鉴,协同发展。系统论是把要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成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组成的系统, 研究系统就是寻求利用信息实现最优系统的途径。显然任何系统都离不开信息,因此研究 系统就必须研究反映系统与环境、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信息。一个系 统信息量的大小,反映系统的组织化、复杂化度的高低。而系统的运行又离不开控制,对系 统的控制同样离不开信息。信息论研究如何认识信息、控制论和系统论研究如何利用信息。 控制论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反馈原理,用以实现对系统的有

4、效控制。一、系统论1.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系统:处在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因素)组成的具有一 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称为系统。 系统的基本组成:现代科学认为世界存在物质(材料)、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任何系统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互作用和有序化运动的产物。 构成系统的条件 要有两个以上的要素; 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要素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功能。 系统的特点 是由若干部分( 要素) 以一定结构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可分解成为若干基本要素; 整体有不同于各组成部分的新的功能; 系统中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 系统有一定的环境,系统与环境又组成一个更

5、大的系统。2.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一般系统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把研 究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加以考察,以寻求解决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原则和 方法。其基本观点是: 系统观点这是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从一个系统中分解出 来的部分,同在整体中发挥功能的部分是不同的。例如,在人身体上的眼睛,跟离开人体的 眼睛其功能是大不一样的。同样人体不能看成是由驱体和五脏六腑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 机的结合,系统的性质是不能仅用孤立部分的性质来加以解释的。还是取决于复合内部各部 分的特定关系。当然一只钟表并不等于一堆钟表零件;一堆

6、水泥、钢筋;砖瓦也不等于一幢 建筑物,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就会有部分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例如人的双眼视觉功能大大 超过两只单眼视觉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双眼的视敏度比单眼高610 倍,而且双眼视觉能 形成立体感,单眼则不可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1+12。 动态观点系统论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对于开放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会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稳态系统是维持 动态平衡,系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它是系统存在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系统又是动态的。 我们应该看到系统的现状,也要看到系统的变化和发展,从而就能预测系统的将来,掌握系 统发展的规律。这种观点在科学决策中非常有用。 层次

7、观点一般系统论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具有层次结构。处于不同层次的 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生物界是由生物圈生态群群体人体系统器官细胞 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系统。而系统论认为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 些要素是由更低一层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本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这 就是系统的层次性。系统的层次越高,可变化和组合的可能就越复杂,其结构和功能就越多 种多样。坚持层次观点,要求我们注意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3. 系统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这通常可表述为“系统整体不等于系统内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这有两方面的含意:其一、 系统的性质、功能和

8、运动规律不同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其二、作为系 统整体中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性质、功能和运动规律,与它们脱离整体时有质的区别。黑格 尔指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就不象原来长在身体上那样。它的灵活性、 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 机体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不仅是从量的方面说的,更着重于质的方面。氯化钠的性质不 同于钠,又不同于氯,而其咸味是钠和氯都不具有的。由许多零部件装配而成的飞机或火箭 所具有的飞机特性,是各个零部件所不具有的特性。美国在解剖苏联叛逃到日本的米格一25飞机时发现,其零

9、部件并不是第一流的,但其 爬高能力和速度却是第一流的。这说明苏联飞机整体设计很合理。尽管系统要素并不一定是 最好的,但系统功能却是极其优良的。相反,有些领导班子中个个都是精明干炼的能人,但 因其系统结构不合理,整体领导作用却不理想,劲不能使到一处去,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系 统。系统的整体属性与功能决定于什么呢?决定于三个方面: 组成系统的要素的性质。如教学系统中教师和学生的素质。 系统内诸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如铁碳合金,含碳量大于2.1%称铸铁,小于 2.1%称钢。 系统的结构。如碳元素可构成金刚石,也可构成石墨。相关性 内部相关性 这是指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往往某个要

10、素发生了变化,其他要素也随之变化,并引起系统变化。根深叶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这也是中医辩施治的 一个出发点。 外部相关性 这是指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是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的。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反映了系统的这种特性。这种思想的运用可开拓决策者的视野。对上海崇明岛开发利用的决策 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结构性 这是指系统联系是以结构形式表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功能。所谓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即各要素之 间的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系统的内部形式就是系统的结构。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稳定联系, 形成有序结构,这是保持系统作为整体存在的

11、基本条件,稳定结构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任何系统总要动态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系统的要素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则得到不同 的效果(系统功能)。给我们的启发是在同样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如能安排得好, 有合理的结构,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4. 现代系统论的发展耗散结构理论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1969 年提出耗散结构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 有序的问题。该理论的观点是:对于一个与外界有关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熵的变化 可以分两部分,一是由于不可逆过程,系统本身引起的熵增加,永远为正,另一部分是分系 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

12、起的熵流,可以为负。在孤立系统中无熵流,熵不会减少,而开 放系统的有序性来自非平衡态。在一定条件下,当系统处于非衡态时,它能够产生、维持有 序性的自组织,不断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系统本身尽管在产生熵,但系统又由于熵流同 时向环境输出熵。输出大于产生,系统的总熵在减少,而向有序方面发展。这里“耗散”的含 义是这种有序结构是由于能量的耗散。系统只有耗散能量才能保持有序结构。 协同学理论西德物理学家哈肯在1976 年创立了另一种系统理论,称为协同学。它研究各种不同系 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结构转化的机理和条件。耗散结构认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而哈肯通过许多实验,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认为不管

13、是非平衡系统还是平衡系统,在一 定条件下,由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系统会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产生时间、空 间的有序结构,达到新的有序状态,揭示了协同和有序的因果关系,对解释波动现象及复杂 事物的发展过程,作出了数学描述。该理论用“序参量”来作为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并可以 通过求解序参量方程来得到序参量的变化规律,也就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规律。因为协 同学理论可应用到无热交换的领域,比耗散结构理论又进了一步。 突变论该理论是法国数学家托姆于1972 年创定的。突变理论是用数学方法研究不连续现象, 它认为突变现象的本质是在一定条件下,从一种稳定状态跃变到另一种稳定态。因为系统的 稳定态是

14、系统的结构决定的。所以突变现象也可以看作是系统从一种稳定结构跃迁到另一种 稳定结构。突变理论正是以系统结构稳定性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具体方法则是从研究系统 的势函数的变化入手,建立突变数学模型来说明事物突变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可预测突变将 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又怎样改变参数来促进有利突变和防止不利突变。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 研究自然界、社会活动及人的决策行为中突发质变过程。此外,突变理论因应用于耗散结构 理论和协同理论的定量研究,从而推动了系统理论的发展。 超循环理论该理论是西德生物学者艾根1971 年提出的,它是从生物领域入手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 组织现象。 参量型系统理论 该理论是苏联学者奥也莫夫

15、提出的,他认为贝塔得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是类比型系统理 论。这种理论有其局限性。不可能确定一般系统特征的普通规律。他提出原始信息应该用“系 统参量”来表达,关通过电子计算机把大量的系统参量联系起来,以确定一般系统的共同规 律。 泛系理论 这是由中国学者吴学谋创立的系统理论。着重研究事物机理中广义的系统,转化与对称、泛 对称或泛系关系等有关的相对普适的一些数学结构。这是从集合论基础发展起来的系统理 论。其特点是把逻辑方法和系统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二、控制论控制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横断科学。从美国科学家维纳1948年发表了控制论以来这门科学发展迅速,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

16、。几乎涉及到科 学技术的所有门类。这是研究各种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已经经历了三 代: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和大系统控制论。1、控制的实质 所谓控制是指按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目标,对一个过程或一序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作用。 系统一般都是有若干个可能的状态,控制的实质就是在各种可能状态中选译一种。从信 息角度看,控制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调整系统的结构以实现系统所追求的目的 的过程。所以信息是控制的基础,而控制论就是研究对信息的处理利用。控制的作用就是要 使系统可能的状态数减少,即使不确定性减少,从信息角度看控制就是输入信息,使系统有 序性增加。2、控制实现的三个条件 被控制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 这就是说我们要改变系统的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