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70043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起 源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 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 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 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西安鼓乐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历史溯源西安鼓乐,也称长安古乐追溯其历史渊源,从结构、乐谱、曲名 使用乐器等方面分析,与唐代燕乐中的大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 据资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乐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 盛于清,经过几千年的实践与发展,特别是明、清以来

2、戏曲音乐的影 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乐形式。长安鼓乐至今保 存着最传统的鼓乐演奏形式、结构、乐器、曲牌及谱式。艺术特色 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 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长安鼓乐分僧、道、俗三个流派,各派有着不同的风格。但不论 哪一种派,其演奏形式都是两种,即行乐和坐乐。行乐,顾名思义, 即在行进中演奏,拌以彩旗、令旗、社旗、万民伞、高照斗子等,乐 器用高把鼓、单面鼓、小吊锣、铰子、供锣、手梆子、方匣子等打击 乐器和笛、管、笙若干;用高把鼓的,

3、又叫 高把子,风格温雅庄重; 用单面鼓的,又叫乱八仙,风格活泼悠扬。行乐有时还有歌章,内 容与祈雨有关。行乐比坐乐简单,它的演奏以曲调为主,节奏乐器只起伴奏、击 拍作用,多用于街道行进和庙会的群众场合。行乐又分同乐鼓(又称 高把子)、乱八仙(又称单面鼓)两种演奏形式。坐乐,顾名思义,是在室内围绕着桌案坐奏的,曲调是一种有固 定结构的套曲,即花鼓段坐乐全套和八拍鼓段坐乐全套,坐乐常常 是艺人们比赛技艺的场合,称为斗乐、对垒、支桌子、摆开, 所以坐乐较为精致,手法亦甚多样。坐乐大致可以分为城乡两种,城 市坐乐叫八拍坐乐或耍鼓段坐乐,农村坐乐则叫打扎子坐乐。前 者用笙、笛、管、双云锣,还曾用过筝、琵

4、琶,打击乐器有坐鼓、战 鼓、乐鼓、独鼓、大镲、大饶、铰子、煽子、大锣、马锣、引锣、木 梆子,编制约十二三人;农村坐乐或有若干乐器调整,依条件而定。 有些地方农村的坐乐,吹奏乐器用到十几人以上,打击乐器更多, 川 家伙(鼓乐传统打击器)和苏家伙(从秦腔引进的打击器)用到几 十人之多,造成神人震撼、山川荡气的宏大音响,风格亦因之不同于 城市坐乐。坐乐是有严格的固定的曲式结构的大型民间组曲,全曲由 头(帽)、正身、尾(靴)三部分组成,民间艺人称呼这种结构形式 为穿靴戴帽。所用乐器以笛为主,配以笙、管有时加用双云锣(双 扇二十面锣,十音,专门用于演奏尺调乐曲,特别是配合清吹演奏时, 演奏者左右手开弓,

5、技巧较复杂)。鼓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四 种。其它打击乐器有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 (亦称开口子)、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鼓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四种坐乐又分八拍坐乐全套和俗派坐乐两种。八拍坐乐全套由僧、俗 两派乐社演奏,主要以坐乐第一部分头(帽)中的头匣、二匣、三匣 段落所用鼓段均为八拍鼓段而得名,城隍庙乐社的八拍坐乐全套 多用双云锣演奏尺调乐曲。其结构特点(坐乐前部):帽:开场锣鼓, 起。身:匣头匣(八拍鼓段);耍曲;二匣(八拍鼓段);耍曲;三 匣(八拍鼓段);清吹。尾:垒鼓,退鼓。俗派坐乐在乐曲结构上除 不用花鼓段、别子两种体裁的乐曲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开场锣鼓部分

6、 全部应用大件打击乐器,如战鼓、大铙、勾锣等,气势浑厚,情绪热 烈。曲子打扎子 (又称前扎子)部分,是俗派坐乐中特有的体裁, 善用多首不同调性的乐曲联缀演奏,曲间插入锣鼓段,曲调生动、活泼,富有生气。乐谱:现今各长安鼓乐社使用的乐谱,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谱,全 为手抄传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传本。有的音符,与敦煌莫高窟发掘 的唐乐谱相同。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 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 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西安鼓乐曲牌: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 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

7、国音乐许多音乐因 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 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称长安鼓乐为中国古代音乐的 活化石是一点 也不过分的。结构:据音乐史家考证,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宫廷的乐师流落 民间,唐代燕乐也随之流传民间。长安鼓乐脱胎于唐代燕乐,大气、 庄重、高雅,曲目丰富,结构完整、曲调优美,具备宫廷音乐的特征, 与一般的民间音乐大相径庭。传统上鼓乐社非常清高,自娱自乐,不受雇于人,只给乐社及其 家属的白事奏乐。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当年杨虎城陵墓从重庆迁回 西安时,许多鼓乐社前往车站迎接。明清时期,鼓乐社甚为活跃。那 时西安有庙上百座,而每个庙几乎都有围绕其活动的鼓乐社。

8、庙会一 个接一个,鼓乐声则在长安古城内不绝于耳。保护传承西安鼓乐各流派乐社保留下来的曲目与曲牌上千首,是一笔非常 宝贵而丰富的遗产。西安鼓乐的调式为七声音阶,他所用的调依据五 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调称之为: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主奏 乐器笛子常用的有宫调笛、平调笛、梅管调笛三种。西安鼓乐的乐谱, 据五十年代所知,就有七十多本,其中署明抄写年份的,有十六本。 目前尚保留有长安鼓乐乐谱约百册,曲目3000余首以上,曲名、曲牌 有一千二百多个,套曲40 多部,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民歌、戏曲、说唱 以及宫廷和宗教的音乐。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工作始于1951年,主管单位是1950 年成立的 中华全国音乐工作

9、者协会西北分会,后易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西安 分会”。当时参加西安鼓乐收集整理的工作人员,先有在西北音协任 副主任的李石根和西北音协的音乐干部樊昭明,后有陕西省群众艺术 馆的音乐干部何钧。1953年5 月李石根、何钧等曾以周至县南集贤村 为主要基地,重点调查鼓乐乐种情况,并定名为“西安鼓乐”。经过 十年左右的时间,于1959年至1965年编印出一套五册约200多万字 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还占有一大批艺人的口述笔录和照片、实 物等资料。鼓乐的传承保护19661976 的十年,西安鼓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因“文革而被迫停止。1980 年恢复工作。1981 年经陕西省文化局批准,成立 了“唐代燕乐研究室

10、”,李石根任主任,何钧任副主任,先后参加的 成员有曲云、李步云、李明忠、李健正、吕洪静等。研究室成立后, 在六十年代油印的西安鼓乐译谱汇编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 补充,于1981年 12月1982年 5月,编印了八卷九册、约300 多万字的西安鼓乐曲集,编入自1951年1981年 30 年间多 人收集的722套(个)鼓乐曲目,1200余首曲牌译谱及部分曲目总谱 歌章等。随着西安鼓乐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深化,引起全国音乐界、学 术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支持。1985 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成立了“西安 鼓乐研究室”, 1987年6月陕西省西安鼓乐演出团进京,参加了第五 届华夏之声音乐会并为“亚洲传统音

11、乐讨论会”演出。参加演出的有 西安市大吉昌乐社、周至县南集贤乐社、长安县何家营乐社。这次演 出,得到国内外音乐家的高度评价,誉称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 的活化石”。2004 年初,西安市成立西安鼓乐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同年,西安 鼓乐被列为国家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重点项目。2006 年西安 鼓乐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西安鼓乐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 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 珍贵佐证;它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中国民 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9月在阿联酋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安鼓乐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11 年 1 月 14 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安鼓乐”传习基地在陕西省周至县艺术技术 学校挂牌成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