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695287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考化学总复习教材过关训练 酸和碱(附教师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材过关十酸和碱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Ca 40 Cl 35.5 Na 23一、请你做出最佳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根本原因是A.组成中都含有氢元素 B.组成中都含有氢氧根C.都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 D.水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答案:D2.下列物质不能导电的是A.金属铜 B.酒精溶液 C.烧碱溶液 D.饱和食盐水答案:B 解析:在烧碱溶液和食盐水中,存在阴、阳离子,故可导电。酒精溶液中不存在离子,不能导电。3.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A.CO22NaOH=Na2CO3H2OB.H2SO42NaOH=Na2SO42H2OC.CuO2HCl

2、=CuCl2H2OD.CaCO32HCl=CaCl2H2OCO2答案:B 解析: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之为中和反应。4.在下列四份溶液中,酸性最强的溶液是A.pH0的溶液 B.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溶液C.pH的溶液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蓝色的溶液答案:A 解析: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pH7的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稀硫酸 B.生石灰 C.浓盐酸 D.二氧化碳答案:B 解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显酸性;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显碱性。6.下列物质的

3、俗称与其化学式不相符合的是A.熟石灰Ca(OH)2 B.天然气CH4 C.小苏打NaHCO3 D.纯碱NaOH 答案:D7.我们常见的一些食物的近似pH范围如下:食物橘子汁四川泡菜牛奶鸡蛋清近似pH范围3.04.03.23.66.36.67.68.0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鸡蛋清显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四川泡菜C.橘子汁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D.牛奶比鸡蛋清的碱性强答案:D 解析:溶液的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8.向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曲线正确的是答案:D 解析:向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发生反应

4、,故一开始不会有沉淀产生(若一开始产生沉淀,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沉淀会溶解)。9.(2010山东青岛中考,4)闻名遐迩的崂山茶花适宜在偏酸性的土壤中生长。某处茶花长势不好,经测定,是由于该处土壤的pH为7.8造成的。在选择施用某种农家肥浇灌后,茶花长势良好。这说明该种农家肥的pH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判断答案:B 解析:原土壤pH为7.8,呈弱碱性,根据题意,此茶花应在弱酸性土壤中生长,因此加入的农家肥应为酸性,pH7。10.(2010山东中考)在由CuCl2、HCl组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滤液中含有Cu2+ B.

5、反应中一定有气体产生C.滤出的固体可能是纯净物 D.溶液的质量一定会减小答案:B 解析:该过程共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Fe+2HCl=FeCl2+H2,Fe+CuCl2=FeCl2+Cu,由于铁粉过量,所以,CuCl2、HCl完全反应,滤液中只有Fe2+,滤出的固体是铁、铜混合物,又由于铁置换出氢气使溶液的质量增大,而置换出同时溶液质量减小,因此在CuCl2和HCl的量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判断溶液质量的变化。二、请你做出合理选择,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答案11.下列各项属于酸的性质的是A.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B.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跟任何金属反应都能放出氢气 D.跟所有的盐反应生成新酸、新盐答

6、案:AB 解析:C选项中,只有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与酸反应放出氢气;D选项中,酸和盐要想发生化学反应,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硫酸或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都能放出大量热B.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沿器壁慢慢地倒入浓硫酸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测pH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然后滴在pH试纸上D.探究浓盐酸的物理性质时,把鼻孔凑到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口闻气味答案:AC 解析: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13.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一定量稀硫酸的有关性质,并绘制成如下几种图象,其中不正确的是答案:B 解析: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故增加水的

7、体积,会使溶液的密度减小。14.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并且会引起变质的是A.浓盐酸 B.浓硫酸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钠固体答案:C 解析:A选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暴露在空气中挥发出HCl,质量减小;B选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溶液的质量增大,浓度减小,但是不会变质;C选项,氢氧化钠易潮解,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固体质量增加,同时还会与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生成Na2CO3,引起变质;D选项,氯化钠暴露在空气中,不会发生变化。15用一种物质来鉴别氢氧化钠、氢氧化钡、稀盐酸三种溶液,这种试剂是A.碳酸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C.无色酚酞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答案:

8、A 解析: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不反应。16.(2010北京海淀中考)下列物质中,能用来说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中和的是A.硝酸银溶液 B.氯化钡溶液C.硫酸钠溶液 D.酚酞溶液答案:D17.(2010北京海淀中考)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FeCl3、Na2SO4、HCl B.NaOH、NaCl、HNO3C.MgSO4、NaNO3、KOH D.NaHCO3、KNO3、HCl答案:A 解析:大量共存即不发生反应。B中NaOH与HNO3发生中和反应,C中MgSO4与KOH生成Mg(OH)2沉淀,D中NaHCO3与HCl生成CO2

9、气体,所以不能共存。18.在常见的酸、碱、盐:NaOH、Ca(OH)2、HCl、H2SO4、Na2CO3中,两两之间能互相发生反应的共有A.4组 B.5组 C.6组 D.7组答案:D 解析:NaOHHCl(H2SO4),Ca(OH)2HCl(H2SO4、Na2CO3),CaCO3HCl(H2SO4)。19.有一种含CaCO3与Ca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取该混合物16 g经高温煅烧后,将剩余固体投入足量水中,固体全部溶解,则生成的Ca(OH)2的质量为A.3.7 g B.7.4 g C.14.8 g D.22.2 g答案:C 解析:混合物中钙元素的质量等于最终生成的氢氧化钙

10、中钙元素的质量:16 g50%=14.8 g。三、请你填写合理理由20.请写出下列物质或者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并对该物质进行分类(酸、碱、盐、氧化物)。物质化学式类别物质化学式类别盐酸消石灰石灰石生石灰纯碱苛性钠答案:物质化学式类别物质化学式类别盐酸HCl酸消石灰Ca(OH)2碱石灰石CaCO3盐生石灰CaO氧化物纯碱Na2CO3盐苛性钠NaOH碱21.(2010贵州遵义中考)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以下物质:氧气、酒精、水、二氧化碳、乙酸、熟石灰、氢氧化钠。请根据它们的用途,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1)最常用的溶剂_。(2)可用作温室的气体肥料_。(3)可用来降

11、低土壤酸性的是_。(4)通常的食醋中含有约3%5%的是_。答案: (1)水 (2)二氧化碳 (3)熟石灰 (4)乙酸四、请你做出合理解释22.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解释以下问题。(1)治疗胃酸过多药物的主要成分是Al(OH)3,其治疗原理是_。(2)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稀盐酸可以消除水垢的原理是:_、_。(3)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时间长了会产生一层白色物质,其原因是_。答案: (1)Al(OH)3+3HCl=AlCl3+3H2O(2)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3)CO2+Ca(OH)2=CaCO3+H2O

12、23.(1)实验室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时,发现有少量气体逸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农业上常用波尔多液作为灭菌剂,其配制方法是将石灰乳和硫酸铜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试问能否用铁锅来配制波尔多液,用化学方程式加以解释。答案: (1)CO2+2NaOH=Na2CO3+H2ONa2CO3+H2SO4=Na2SO4+H2O+CO2(2)不能 Fe+CuSO4=FeSO4+Cu24.对于稀硫酸而言,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常温下,10%的稀硫酸的pH_ (填“大于”“小于”“等于”)2%的稀硫酸的pH。如果要使稀硫酸的pH升高,你采取的方法有:(1)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