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的诊疗方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691964 上传时间:2023-03-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泄泻的诊疗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泄泻的诊疗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泄泻的诊疗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 如蛋把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 等症。3主要体征:腹泻与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缺少,体温升高,烦渴萎 靡,皮肤干瘪,囱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 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别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

2、衡失调与电解质紊乱。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 编,人民卫生,2002年。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病程2周以。2. 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3. 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三疾病分型1. 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2.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3.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 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 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

3、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 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 滞,脉濡数。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有力。4寒湿泄泻证:大便稀薄如水,淡黄不臭,腹胀肠鸣,口淡不渴,唇舌 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小便缺少,面黄腹痛,神疲倦怠。舌苔白厚腻, 指纹淡,脉濡。5脾虚泄泻证: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 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6脾肾阳虚泄泻证: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 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无

4、力。二、治疗方案1.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中药汤剂 风寒泄泻证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厚朴、叶、皮、大腹皮、白芷、茯苓、 白术、半夏曲、桔梗、甘草、大枣、生。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湿热泄泻证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推荐方药:根苓连汤加减,根、甘草、黄苓、黄连。中成药:苍苓止泻口服液、儿泻停颗粒等。 伤食泄泻证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推荐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半夏、皮、连翘、莱菔子。中成药:保和丸等。 寒湿泄证治法:温脾燥湿、渗湿止泻。推荐方药:桂枝加人参汤合五苓散加减,桂枝、党参或人参、炒苍术、 炙甘草、猪苓、茯苓、泽泻、皮、厚

5、朴、藿香、诃子、炮。中成药:小儿止泻散等。 脾虚泄泻证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 豆、莲子肉、砂仁、蕙苡仁。中成药:醒脾养儿颗粒、启脾口服液等。 脾肾阳虚泄泻证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推荐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党参、炒白术、干、甘草、 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生、大枣。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等。2中药煮散剂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根本原如此,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 采用儿科散剂治疗,散剂服用方法:每日2-3次,水煎去渣服。2. 推拿治疗1小儿推拿法 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摩腹,揉板门,运八

6、卦等,每日1次。或顺运 八卦,清胃,补脾,清大肠,运土入水,利小便,顺揉长强,推上七节骨,揉足 三里,推上承山,推揉止泻灵。 寒湿泻:补大肠,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龟尾,推 上七节骨,拿肚角等,每日1次。 湿热泻:清脾经,清大肠,推下七节骨,清小肠,推箕门,按揉足三里, 摩腹,揉脐,揉天枢等,每日1次。 脾虚泻:补脾土,补大肠,捏脊,摩腹,推三关,运八卦,按揉足三里, 推上七节骨等,每日1次。或揉腹: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逆时针方向揉2分钟; 揉气海:顺时针方向揉3分钟;揉百会:顺时针方向点揉2分钟;揉龟尾:揉 250-300次。或捏脊叩督法:从长强穴上2cm至大椎穴反复捏提3-

7、6遍,从大椎 穴向下到腰俞沿督脉与两侧华佗夹脊穴叩击3-5遍,频率为160-180次/分。3. 外治法1中药灌肠法根据不同证型,配取相应的中药汤剂,药物温度控制在36-37笆之间,药量 按1-2ml/kg 次,保存灌肠。禁忌症:肛门与直肠疾病患者。(2)敷贴疗法敷脐散用药选方:炒苍术15g、吴茱萸10g、肉桂5g、砂仁10g丁香10g、川椒10g。X5剂备用方法:上药研制粉末,用温醋或白酒调成糊状,每次3-5g,敷贴于神阙穴 脐部,上盖塑料薄膜,再盖辅料块,以胶布固定,对胶布过敏者,以宽松紧 带捆扎,松紧应适当。每日1次,每次贴敷时间68小时,3天为一疗程,可用23个疗程。3针灸疗法 针法常规

8、取穴:脾腧、足三里、三阴交。发热加曲池;呕吐加关、中脘;腹胀加天枢;伤食加刺四缝。具体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 灸法:患儿取仰卧位,点燃灸条,距离皮肤2-3cm,灸至皮肤红热为度, 时间约为15-20分钟。分别灸神厥、中脘、天枢与足三里等穴,如食滞明显,可 加脾俞、胃俞等穴;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每日1次。患儿配合者采用艾盒灸治疗。4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脾虚泻、脾肾阳虚泻可选用特定离子导入治疗仪治疗。4. 根底治疗1轻度脱水者给予ORS 口服补液盐;中度以上脱水者给予静脉补液。2笆者给予口服对布洛芬混悬剂或乙酰氨基酚滴剂以降温。3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5. 护理1适当控制饮食,

9、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与伤食泄泻患儿暂 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污染与不易消 化的食物。2保持皮肤清洁枯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防 止发生红臀。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与早发现泄泻变证。三、疗效评价1. 评价标准参照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与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 正常,主症积分减少N90%。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 体征与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主症积分减少V90%、N67%。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与异常理 化指标有所改善,主症积分减少V67%、N33%。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主症积分减少V33%。2. 评价方法疗程完毕时对疾病、证候与安全性指标等进展评价,评价方法参照 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一般而论,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以祛邪为主。假如风寒外束 宜疏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如此应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 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扶正为主。脾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七情 不和宜疏理,久泻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 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